第2059章 第二〇六〇章 矛盾体

寒门状元 天子 4712 字 9个月前

张苑嚷嚷道,“如此分明还是陷害咱家啊……咱家若就这么留中,他见朝廷没反馈定会到陛下面前告状,咱家可不想被他这只疯狗乱咬!”

谢迁道:“那张公公就亲自去问询陛下的意见,跟陛下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让陛下做出抉择。”

张苑恼火地道:“说来说去,谢阁老就是不肯去斥责沈之厚,着令其悬崖勒马?”

谢迁无奈地道:“老夫之前登沈府门多次,软硬兼施,结果就是跟他背道而驰……现在老夫已没资格命令他做什么,或许老夫已到离开朝堂的时候。”

这下张苑更生气了。

跟谢迁说几句,谢迁就开始动告老还乡的念头,张苑想到若是让他去面对梁储、杨廷和这样的年轻阁臣,心里还是有些发怵,反而是谢迁这个守礼的老顽固更对他胃口。

张苑皱眉道:“既如此,那咱家就去面圣,但该如何说,谢阁老总该有所提醒吧?”

最后张苑羞恼地说出这番话来,他打从心眼儿里不愿意因为沈溪的奏疏跑去面圣,不过为了阻止沈溪扩大权柄,打压对手,觉得有些事必须要面对,不能够逃避。尤其经历年后刺杀事件,张苑在朱厚照跟前地位急速攀升,他觉得自己有资格到朱厚照面前进言。

谢迁想了下,道:“若要陛下阻止沈之厚开衙,并非难事,但要阻止开春后对草原一战则难上加难,不妨张公公想想古人的一些典故,奴大欺主的事情并不少见……”

张苑不是笨人,稍微琢磨了一下谢迁的话,脑子里灵光闪现,重重地点了点头,又问道:“还有呢?”

谢迁苦笑一下:“剩下的就看陛下对张公公的信任到如何地步,若从战争的角度讲,似乎没谁比沈之厚更有话语权,除非张公公能找到更擅长此道之人!”

……

……

张苑本指望谢迁去找沈溪算账,结果最后却要他亲自出面解决事情,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他在回去时仔细琢磨谢迁的话,越想越觉得有理,脑子里鬼点子一个接着一个出现。

“……大侄子的确有本事,就连谢于乔都要承认,这般年岁便建立如此功业,自古以来似乎只有那叫霍去病的人能与之相比,问题是陛下对其能力也非常信奉,屡屡委以重任,如果从这方面着手攻击,的确难以拉他下马来……”

“……但这小子必然野心勃勃,如果让他领兵在对草原部族的战争中得胜,趁机谋朝篡位,就不是陛下希望看到的,自古以来都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有本事的人多了,韩信本事够大吧?最后不照样被麻袋裹了乱棍打死?哼哼,沈之厚越是有本事,天子提防之心越盛,看他最后不落得个人死灯灭祸及九族的下场……”

“……不过这小子死了对我似乎没有任何好处,毕竟是本家,到时候我们二房不跟着遭殃?不行不行,如今五郎在他手底下做事,我几个子女都要靠他生活,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沈家第二能耐的人就这么死了……”

“……嗯嗯,大不了让他贬官,或者是革职,只要他亲自到我这里来磕头认错,表示以后都听我的,我还是会给他机会,谁叫我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呢……”

张苑整个人都是矛盾体。

他一边想把沈溪给杀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一边又觉得沈溪对自己有价值,想留下来帮他做事。

最重要的是张苑心里有个幻想,伯侄二人在朝中互相配合,呼风唤雨,当然前提是建立在一切事情都由他来做主的基础上。

等到了豹房,张苑马上求见朱厚照。

此时正是日落时分,朱厚照起床后正在梳洗,很快就要进入新一轮的“工作”中。

每天朱厚照都很忙碌,对朝事不理不睬,关心的都是如何吃喝玩乐,将每日朝会搁置一边后,朱厚照没有恢复的打算,在他心目中,朝中有沈溪、谢迁等人做事,已可让他高枕无忧。

既然嬉戏人生就能当上名流千古的君王,何必把自己折腾得那么累呢?

王琼见过何鉴后,又去拜会了户部尚书杨一清。

二人作为多年老友,曾在西北长期共事,如今王琼要离京前往地方,自然要跟杨一清打声招呼。

可惜这天杨一清府上访客众多,络绎不绝,始终没时间跟王琼谈正事。

王琼虽然揣测杨一清可能是有意堵他的嘴,但还是耐着性子到天黑,一直等杨一清把该见的人见过,二人才来到杨府书房细谈。

杨一清上来先道歉,然后对王琼离京直抒己见,重点是朝廷开春后即将进行的战事。

“……如今户部缺少钱粮,这场仗能不打还是不打,若将士那边实在推脱不了,把时间往后拖一拖,挨过夏收也是好的……”

杨一清和王琼间分歧明显。

王琼站在沈溪一边,希望能一举把鞑靼部打痛,为边疆迎来数十年的和平。杨一清回朝后投靠了谢迁,主张不战,所以杨一清说话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并无二致。

王琼没反驳杨一清,道:“这次之厚把西北所需粮草物资筹措齐全了,听说并未狮子大张口,全都在那些商贾可承受范围内……现在只是少数几个地方的商会捐纳,剩下还会有大笔纳捐,按照这势头,对草原一战希望极大。”

杨一清愣了一下,然后道:“德华,既然你就要离京,有件事我也不想瞒你,其实……之前我所说户部缺粮,倒也没那么严重,实在是谢阁老不支持对草原开战,所以有意延迟了西北地方粮草调度,并非是故意让前线将士挨饿受冻。”

王琼笑了笑:“难道你以为我对此一无所知?”他跟杨一清原本有些嫌隙,但在杨一清主动把话挑明后,所有误会一下子解开了。

王琼接着道:“应宁,你不必太自责,其实回京前我已做好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总的来说,一切都还顺利,只要粮草不缺,边关就会稳定,全军上下注意力都将放在开春后那场战事上,希望在战场上有所斩。”

“可惜草原毕竟不比中原和江南,实在太过贫瘠,想以战养战很难,粮草必须齐备,调度起来很麻烦……”

杨一清问道:“这些话,你可有跟沈尚书说明?”

“怎会不说?”

王琼道,“之厚在三边总制任上时间不短,他领兵对鞑靼作战几乎是百战百胜,还无败绩,对草原上的情况比你我更加了解……所以他既然决定要打这场仗,必然是深思熟虑后,不会轻敌冒进。”

杨一清想了下,最后点头:“换作旁人,怕是谁都不觉得这场仗有获胜的可能,但若是之厚……就看支持谁了!”

说完,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显然连杨一清也觉得这场仗可以打,甚至胜算颇高,不过碍于杨一清在朝中的靠山是谢迁,所以在选择战或者不战的问题上,杨一清只能是没有立场,一切都听从谢迁安排行事。

而王琼作为西北统帅,天高皇帝远,反倒可以无所避讳。

毕竟王琼需要负责的对象是西北军民,杨一清则要为自己的前途做更多考虑。

王琼显得很自信:“打就打吧,打赢了你我一起庆功,就算输了,大明也不至于伤筋动骨,毕竟钱粮都是之厚自行筹措,朝廷府库几乎没受任何影响……而且现在的鞑靼连年内战,已成强弩之末,再不是以前的不败之师,无力反攻我大明!”

……

……

沈溪在对何鉴做出不擅自决定增设新衙门以统筹战事的承诺后,把相关奏疏以正常的流程呈递通政使司。

通政司将奏疏呈递内阁,谢迁看过奏疏后,以“并无先例”为由在票拟中否决沈溪的提议,奏疏呈递到司礼监时已经是正月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