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名南直隶的商贾站起身来:“沈大人,不是我们不信任您,只是我等草民不敢对朝廷有所期许,如果朝廷希望我等纳捐的话,我等义不容辞,但实在能力有限。”
又有人出来唱反调,让在场的人惴惴不安,毕竟以沈溪的身份和地位,不太可能有好脾气,如果恼羞成怒的话,不单纯是说错话的人要被惩罚,其余人等也会受牵累。
沈溪道:“能力不在高低,或者说……朝廷要从你们身上索取什么,便会给予同等回馈,如果你们不想提出诉求的话,那朝廷会认为你们没有诉求,将来你们在地方上受了欺辱,或者说朝廷对行商政策放宽,那些不参与的人,将享受不到其中的便利。”
那南直隶商贾坐了下来,显然是对沈溪所言持保留意见,未加评判。
宋小城笑道:“沈大人要我等出银子,我等自然义不容辞的,草民在这里承诺,福建商会纳捐白银五万两……”
“啊?!”
在场一阵惊叹。
一来是惊叹福建商会给出的价码高,其余地方商会根本无法匹配,二来则是因为很多人知道宋小城跟沈溪关系密切,想知道宋小城这个“托”如此作为有什么好处。
沈溪道:“福建商会出多少,最好不要仓促决定,因为你们出五万两,朝廷就会给予你们超过五万两的优待……至于是以何条件交换,尚需商议。”
宋小城脸上的笑容有些尴尬,就好像马屁拍在马脚上一样。
旁边有人幸灾乐祸,心想:“你们福建商会仗着朝廷有人,一向把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你主子都怪责你乱说话,有靠山心里却连一点数都没有,若我们有这样的资源,做买卖不比你好?”
沈溪看着在场之人道:“朝廷之前曾有意工商税的改革,最后廷议时决定将此事延后,不过今日纳捐换取朝廷政策上优待,可以看作是未来工商税改革试点,如果得当的话,朝廷会把优待持续下去,所以诸位提出的诉求很重要,你们需要什么,朝廷能拿出什么跟你们交换,都是可以商量的,以后这种当面沟通的机会可不常有。”
刚才的山东商贾道:“小人明白了,大人的意思是今天是我等提出诉求的最好机会,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沈大人,草民没什么学问,是这个回事吧?”
这次山东商贾都没站起来,直接坐在那儿说话,言语间还相当无礼。在场很多人都在皱眉,觉得这山东商贾有点太不把沈溪当回事,或者说太把自己当回事……朝廷说给你优待,不过是骗你出银子,这话你也能信?
虽然很多人都如此想,却不敢说,出面者寥寥无几,问题凸显。
沈溪没有动怒的意思,道:“大概意思便是如此,以后即便有沟通,可能你们也要到特定衙门,而这个衙门暂时会设到兵部下面……陛下有吩咐,未来几年内,朝廷工商税改革有关的事情一律由本官处置,会逐步形成常态,你们不用担心朝令夕改。”
“哦。”
听到沈溪的话,很多对沈溪有信心的人,不由松了口气。
在场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对朝廷不信任,一种是对沈溪信任但对朝廷政策不信。
现在等于说沈溪已把后者给说服。
沈溪现在说得好听,可一旦事情交给旁人管,就可能会出现偏差,现在沈溪说皇帝下达改革指令,交由沈溪长期负责,就不会出现政策一年一改甚至一个月一改的状况。
那山东商贾又道:“草民不懂规矩,就把草民到京城来做买卖的过程给沈大人您说说……”
“请讲。”沈溪态度本就谦和,而且说话时特意加了个“请”字,瞬间让人觉得沈溪平易近人。
那山东籍的商贾有些振奋,道:“俺从青州府出发,往京城来,走到东昌府,一路上有几个县都在官道和码头设立关卡,每一车货物要交十文到五十文不等的捐钱,说是要平响马,但这一路上连个马贼都没瞅见,咋就需要缴纳那么多捐资?”
“本以为出了山东地界就好了,谁知道沿途收的更多,尤其到了北直隶后,地方设卡的听说是外省来京城做买卖,一律把过道费翻倍,俺做个小本买卖,一路上经不起折腾,但要说去衙门申冤,一来是没那时间,二来就算有时间也不会有官老爷搭理。不知沈大人能否给俺们解决?”
在场所有人都看着沈溪,想知道他怎么回答。
很多人不想说话惹祸上身,但既然有人把他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当然想知道沈溪给出个什么解决方案。
沈溪道:“诸位在地方上屡屡遭受盘剥,对于经商者来说司空见惯吧?”
在场的人都点头。
沈溪又道:“如果本官在这里说,能以朝廷的名义保护你们的利益,让你们在路上不被盘剥,你们定然不信,因为朝廷政策再好,始终是一纸空文,下面官府仍旧会在暗地里收取苛捐杂税,这是强龙难压地头蛇的缘故……”
虽然沈溪的话得到在场商贾赞同,却少有人点头,因为这涉及朝廷中枢和地方官府的纷争。
沈溪道:“若是朝廷专门设立一个衙门,诸位到京城后可以把一路上收取你们苛捐杂税的衙门逐一进行举报,地方一旦有收取苛捐杂税行为的,一次地方官员考核不过,两次知县免职,三次连知府也免职,不知诸位认为如何?”
“啊?”
这下可着实把在场之人惊着了。
地方上收个杂税,就要把知县、知府这些大老爷给免官,简直耸人听闻。
沈溪再道:“这特殊的衙门不在旁处,就在兵部衙门,诸位每次到京城后,都必须到兵部来把地方上的见闻如实上奏,到时候你们要检举谁,可以放心大胆说出来,甚至可以当着本官的面检举。”
“因为诸位到京城后都会进衙门,没有谁例外,如此就不会有人对你们打击报复,若有人敢这么做的话,本官会代表朝廷惩治这帮贪官污吏!”
因为沈溪所言太过耸人听闻,在场没人敢说话。
但这些人都承认,地方上收取的苛捐杂税,是他们做生意最大的阻碍,至于旁的事情在这件事面前都不值一提。
如果朝廷真能把这举措推行下去,对他们来说当然是大好事,但就怕沈溪为了套取他们的信任而说谎。
浏览阅读地址:
张延龄要报复。
他没胆量弑君,只能惩戒那个令自己失势的人,此人便是沈溪。
因为之前所找的人并没有完成刺杀沈溪的任务,张延龄准备让宋老大出去找人,虽然宋老大是建昌侯府下人,但以前他曾做过山贼,后来做过牢,后来一直有一些市井江湖的关系,常为张延龄所用。
这次他让宋老大找的都是市井之徒,说起来跟建昌侯府以前豢养的打手相似。
让宋老大去找人后,张延龄很不甘心,不过当天已是除夕夜,张延龄刚从刑部大牢出来,疲惫不已,只能收拾心情回房休息,哪怕只是抱着童子结发的黄脸婆睡觉,也好过继续当孤家寡人。
转眼便是大年初一。
这天早晨京城非常热闹,大街上的积雪基本被清理出来,方便了朝中官员走亲访友互相问候拜年。
当天谢府门庭若市,来了一批又一批拜年的人。
刘瑾死后,朝中文官以谢迁为首,从刘瑾时代养成的一种氛围,那就是媚上,留在朝中的官员多少都有些势利眼,谁得势就往谁府上扎堆。
谢迁当天早晨接见几人,心里有些别扭,因为他想见的人却是伤愈回朝的沈溪。
但一直等到太阳升到半空,也没见沈溪的身影,谢迁心想:“臭小子不会是想让我去他府上拜年吧?”
另一边,何鉴上午在府上见过几位拜年的朝官后,便到谢府来拜年,谢迁把何鉴请到书房,二人坐下来闲话。
何鉴道:“……从早晨开始,到现在都没闲着,现在又到于乔府上叨扰,于乔不会嫌弃吧?”
谢迁打量何鉴,不解地问道:“你一大早走访了多少府宅?”
何鉴笑道:“府上见的人不少,但若说出府门,你这里是第一家,而且是最后一家,眼看快要中午了,等喝口茶歇歇脚,便回去跟家里人团聚。”
谢迁点了点头,没说什么,不过心理上平衡了些。
何鉴道:“之厚没来吧?”
“他?”
谢迁冷笑不已,“你还说他是个守规矩的后生,看看如何?到现在都没见到人……当初要不是我提携,他还在翰苑中当个不起眼的芝麻官,过个几十年怕也只能当个侍讲,怎么可能像现在这般……说起来还有些后悔。”
何鉴叹道:“一早听说了些事情,过来跟于乔你说说……昨日之厚入宫的具体事项你可有了解?”
谢迁打量何鉴,问道:“具体情况从何处去问?莫不是那小子去了你府宅?”
何鉴笑道:“之厚没去,不过德华倒是登门拜访过了。老朽跟他谈了很久,涉及昨日面圣情况详细跟我说了,昨日之厚主动承揽募粮责任,今日怕是闲不了……”
谢迁皱眉道:“为何我听说,户部已奉调出粮?”
“只是少部分吧。”
何鉴道,“只要数量不是很多,便不会伤及国本,于乔你对户部各粮仓看得那么严,陛下征调些粮食出来实属不易。”
谢迁瞪了何鉴一眼,没说什么。
何鉴又道:“以德华之意,之厚应允陛下,会在上元节前把西北军粮缺口给补上,至少需要几十万担粮食,这可不是笔小数目!”
“几十万担?”
谢迁不屑一顾,“这么大的数字,他能凑出来?莫不是他打算动地方粮仓的主意?”
何鉴摇了摇头,不想跟谢迁争什么,只是脸上笑容依旧。
谢迁道:“意思是说,今日他已开始筹备?京师内有不少商贾,今日或许会聚首欢度新春佳节,之厚或许会趁机去跟这些人商议纳粮之事……”
何鉴摇头:“之厚要做什么,老朽一概不知……于乔,你就没派人过去看看?”
“我派人去看他作何?”
谢迁脸色不善,“从他开始筹备西北这场仗,老夫就不打算跟他见面,免得他跟老夫游说……你莫要再在我面前为他说好话。”
何鉴笑了笑道:“之厚都没对你说,老朽跟你谈作何?于乔,时候不早,老朽该回去用午饭,就不打扰你会客了。这不,下午还要入宫参加赐宴,空暇可不多了。”
说完何鉴起身便要走,谢迁跟着站起来:“不妨留下来一起用餐?”
何鉴摇头:“今日乃新春佳节,于乔你多跟家里人聚聚,年后朝中事情不少,到时候有你忙的……公是公,私是私,赐宴时遇到之厚莫要太过冷漠,再者若是之厚前来拜访,你也莫要将他拒之门外!”
谢迁没好气地道:“要他来啊……以我看来,这小子早就不知什么是礼数,老夫现在很后悔将孙女嫁给他,瞧瞧他现在那德性!”
何鉴看出谢迁口是心非,不再跟他争辩,由谢迁相送下出了谢府,回家去了。
……
……
就在何鉴跟谢迁会面时,沈溪正在京师福建会馆接见各地方商会代表。
这时候的商会,跟后来大行其道的地方商会有所不同,地位不是很高,只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同盟组织,并未形成有效的商业联络机制,显得很松散,不过因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商会有其存在的必要,互相间谈判也能增加不少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