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就算如此,刘瑾还是做了好几套应急方案,提防沈溪。
消息在短短一天时间内,便传到宣府镇,入沈溪之耳。
沈溪的情报体系强大,尤其涉及京师情报,在云柳主持下,消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传递。
这次亲自前来送消息之人,乃是风尘仆仆的熙儿。
熙儿一路上换马不换人,非常辛苦,呈现在沈溪面前的简直是个被尘土包裹的“灰蛋”。
“……京师情况如何?”
沈溪对于出兵细节,并不是那么关心。
其实朱厚照派两路人马出兵,也在沈溪料想中,在他看来,谁领兵并不重要,关键是谁可以在事后拿安化王谋反的事情来做文章。
不是他捅破,就需要旁人来捅破,多一个杨一清,好像顺从历史走向,但最终的结果如何,沈溪无法下定论。
熙儿道:“按照大人所言,京城内开始传播一些消息……至于我这边,则是按照师姐的交代办事。”
“我是问你京师局势如何。”沈溪没好气地道。
熙儿这才把京城目前的格局大致说了一下,沈溪偶尔会问一些细节,熙儿便详细予以解说。
等熙儿描述一番后,沈溪不由叹道:“果然我走后,京城已成为阉党的天下,没人再站出来跟阉党相斗。”
熙儿抿了抿嘴唇,想说什么却忍住了。
沈溪道:“你先回去歇着,这件事你也算劳苦功高,回头若是出兵宁夏,你可能要跟在我身边……你师姐不在,军中情报获取之事变得你负责。”
熙儿显得很紧张:“大人不马上出兵?”
“着什么急。”沈溪道,“朝廷敕令不来,你以为我能随便调动兵马?这宣大之地名义上以我居首,但现在军权基本尚在巡抚衙门和总兵府,刘瑾可是把宣府、大同一线的军权攥得紧紧的。”
熙儿这才明白过来,光是提前把情报传到宣府,沈溪还不能领兵出征,只有等朝廷敕令到来,下面的总兵、参将等才会俯首听命。
但问题是,刘瑾不想把首功让给沈溪,所以敕令必然会在途中耽搁。
就算熙儿再愚钝,这些事她也能想明白,思索半晌之后,她担忧地问道:“那大人,现在……只是干等了?”
沈溪笑道:“这些跟你没多大关系,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休息……好好睡一觉。等精神恢复,你把斥候安排组织一下,提前调派一些人前往宁夏镇。”
“师姐早前派过人了……”熙儿不由出言提醒。
“人手尚还不够,你多派一些不可吗?”沈溪问道。
熙儿瞪大眼睛,还想问问题,但随即想到什么,快速把头低下,在沈溪面前她永远都觉得自己智商不够,干脆听命行事算了。
熙儿退下后,沈溪神色轻松,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不多时,有侍卫来报说杨武求见。
马九和云柳两位大将离开后,沈溪身边没多少帮手,王陵之、荆越这些人是彻头彻尾的武夫,只管负责练兵和打仗等事宜,沈溪的衙门口看起来很是单薄。
沈溪请杨武进来相见。
因杨武不知朝廷具体出兵计划,在他想来,沈溪领兵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如何也想不到还有个杨一清自京师领兵出征。
“……沈尚书,朝廷迟迟未做安排,您该做好领兵出发的准备才是……总兵府那边下官已打过招呼,您随时可以征调人马……”
杨武一副为沈溪着想的模样,连出兵具体事项都安排妥当了。
这一切主要是安化王谋反对刘瑾极为不利,阉党中人,尤其是那些非核心的成员已在为自己寻找后路。
沈溪笑道:“这如何使得,朝廷未作安排,本官若是就此征调人马属于擅自出兵,罪莫大焉……还是等朝廷旨意下达为妥!”
杨武非常为难:“如今陛下不问朝事,若是要等圣旨到来,不知要到何时……”
言语间,杨武完全是在为文官集团的利益考虑,因阉党专权而愤慨,但沈溪听起来却总觉得不对味。
沈溪道:“宁夏这两天没有更多情报传来,或许叛乱已经消弭了呢?杨兄未免担忧过甚,为人臣子者,切不可将小事无限扩大!”
刘瑾送走魏彬和杨一清,回到大厅,张彩和孙聪从帘子后面走了出来。
二人已将之前对话听到耳中,各自琢磨该如何跟刘瑾建言。
孙聪率先道:“看来这位杨大人对公公您……有成见啊!”
刘瑾沉思不语,琢磨杨一清态度到底如何。
张彩问道:“公公为何不留下魏公公,跟他商议监军之事?杨应宁身边始终该有个强力人物进行钳制才是。”
刘瑾黑着脸道:“咱家当然能察觉杨应宁心怀芥蒂,之前便听说此人在跟同窗好友相会时攻击咱家,桀骜不驯……若非此番乃陛下亲口指定此人领兵,咱家怎么都不会想到用他!”
张彩道:“那如何防止其跟沈之厚勾连?”
“料想不会。”
刘瑾分析道,“杨应宁经历三朝,少年时便得宪宗青睐,十四岁参加乡试,成化八年以弱冠之身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弘治初年先帝任命他为陕西副督学,后入朝担任太常寺少卿,前几年得刘大夏举荐出任陕西巡抚,一路青云直上。但自陛下登基,一直郁郁不得志,此番好不容易碰到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会拱手把军功让给沈之厚?”
张彩和孙聪沉思后,觉得刘瑾言之有理,均点头应和。
刘瑾再道:“再加上他身边有魏彬,魏彬怎么说也是咱家的人,就算能力不强,充当眼线还是可以的。之前咱家没挽留魏彬议事,是不想给杨应宁留下厚此薄彼的坏印象,令其记恨在心。”
张彩叹息:“公公还是应当跟魏公公商议一下为好。”
刘瑾点了点头,依然是愁眉不展。
孙聪见状,不解地问道:“公公稍后是否要接见一些人?诸如……京营诸统兵将领,或者是另一路人马监军张公公?”
听孙聪提到张永,刘瑾脸色更加不好看。
之前朱厚照调张永去查他的事情,已经被安插在西厂的内线汇报到了案头,之前刘瑾正在思索怎么惩罚,才能让张永万劫不复,结果这头朱厚照就提出调张永去给沈溪当监军,有些始料不及。
不过刘瑾仔细思索一番,也就理解为何朱厚照会这么做。
到底张永曾几次担任沈溪的监军,早年在延绥和西南平息叛乱时都曾助沈溪立下军功,而朝中人提到张永,也因沈溪的累累战功留下知兵的印象。
“这老东西……”
刘瑾提到张永,语气中带着一种愤恨,咬牙切齿,似乎恨不能揍张永一顿。
孙聪道:“陛下派张公公担任沈尚书的监军,是看到沈尚书跟张公公之前几次合作效果不错……自宣府出兵,比京师这边快捷许多,怕是京师人马赶至宁夏镇之前,叛乱已平息,首功也被沈尚书所得。”
“这种事,说不准吧?”张彩皱眉。
刘瑾冷笑不已:“若是同时出兵,或许杨应宁有机会,但若是宣府出兵更早,杨应宁有什么资格跟沈之厚争首功?咱家之前也担心这一点……关于安化王起兵的由头,或许会被人传到京师,那时就算叛乱平息,陛下得知后也会对咱家产生怀疑。”
张彩道:“正是如此,公公当早做防备。”
刘瑾气呼呼地道:“姓沈的小子,必然跟张永那奸贼狼狈为奸,咱家最好让他们永远都留在西北……就算叛乱平息,咱家只要一道诏书过去,就能让他们驻留关外不得回京,到时候奏功之事,就交给杨应宁做,或者干脆由咱家代为呈奏。”
孙聪和张彩同时点头,觉得刘瑾思虑甚为周详。
“公公所言极是。”
孙聪道,“若是能让沈尚书无法回京,那就无人能面圣,进而借题发挥……甚至公公可跟陛下进言,让沈尚书守御三边,事后以军功提拔其为三边总制,如此一来皆大欢喜,公公也可高枕无忧。”
“这个……”
刘瑾稍微琢磨一下,似乎对升沈溪的官有些不甘心,最后摇头,道,“这件事回头再说吧。现在先想想怎么调兵遣将,回头咱家去见一下兵部曹尚书,让他调集精兵强将……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咱家好不容易才把沈之厚从兵部挤兑出去,这会儿终于到了收获成果之时。”
张彩和孙聪都明白,刘瑾这是想趁机自五军都督府手上将京营的兵权给拿过来。
之前因为五军都督府勋贵众多,尤其是张懋和外戚党势力根深蒂固,刘瑾一直没机会把京师周边防御权拿到手,这让他在朝中做事受到一定掣肘。之前刘瑾提过这事,但因张懋、张鹤龄、张延龄等人背后靠山强大,就算刘瑾能力再强,也奈何几人不得。
但现在借着出兵之事,刘瑾可以大做文章。
……
……
谢迁得知朱厚照安排出兵平叛的消息,喜忧参半。
喜是安化王之乱终归没能欺瞒圣听,朱厚照做出了出兵安排,且此番负责领兵的二人,沈溪和杨一清都是谢迁认为可以托付重任之人。
忧则是这么重大的事情是由朱厚照和刘瑾密室协商而成,把朝堂诸公抛到了一边,作为文官魁首,眼睁睁看着刘瑾一步步登向权力巅峰而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