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〇章 元年三月

寒门状元 天子 5423 字 9个月前

朱厚照听到这话,微微一愣,随即继续问道:“你为何要僭越斥责朝臣,甚至干涉朝政?”

刘瑾显得很冤枉:“陛下,老奴本就掌司礼监,朝中大小事务都得过问一下,奏章主要还是三位阁老票拟,老奴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若有什么事老奴不明白,总该问问有司衙门,有那做不好的,老奴难免话说重了些,若是那些个大人觉得老奴多嘴了,老奴在这里道歉便是。”

听到刘瑾的话,在场大臣想一头撞死的不少。

许进、谢迁等人纷纷想:“刘瑾好生狡猾,也不狡赖,上来便跟皇帝认罪,然后显得多么无辜,甚至表示会给朝臣认错,如此坦诚的态度,换了哪个皇帝也不会多加惩罚。”

朱厚照就好像在跟刘瑾唱双簧,点头道:“如此说来,你做事倒无不妥,如果只是说重了几句话,或者过问了事情,算不上什么过错,朕不会斥责你。许尚书,如果你因此而弹劾刘公公,那就让他跟你认个错,这件事就此了结吧。”

说完,朱厚照又打算起身走人。

许进赶紧追述:“陛下,刘瑾在朝中喝斥大臣,甚至肆意谩骂,天下间生出以陛下为坐皇帝、以刘瑾为立皇帝之论,长此以往,怕是有人要谋朝篡位。”

朱厚照听到这话,眨了眨眼,屁股立即坐正,打量许进,正琢磨间,刘瑾那边开始反驳了。

刘瑾之前还显得恭谨有加,此时却怒气冲冲地指着许进,破口大骂:“许尚书,咱家敬重你是老臣,对大明社稷兢兢业业不敢有废,才对你认错,奈何你咄咄逼人,居然以无稽之谈扰乱圣听……”

“咱家不过是无依无靠的内宫太监,一心报效社稷,只因吏部考核之事未迎合你的心意,你居然如此污蔑咱家,还说咱家有心谋反,居心何在?”

刘瑾跟许进已不复之前的温情,此时针锋相对,如果不是在朝堂上,二人掐架都有可能。

换了任何一个朝臣都明白,刘瑾做了什么贪赃枉法之事都是小问题,但如果涉及危害皇权,就算皇帝再宠信,也是死路一条。

许进以民间说法攻击刘瑾,算是掌握刘瑾的命门,朱厚照听到后果然心中起了波澜,之前一心维护刘瑾,现在却坐在那里蹙眉深思,连句评价的话都不说。

刘瑾很着急,赶紧对朱厚照表忠诚:“……陛下,您要相信老奴啊,老奴绝对没有僭越和谋逆的心思,老奴只是想辅佐您,让大明可以延续盛世……呜呜……”

在跟刘健和李东阳斗的时候,刘瑾便知道朱厚照心软,此时便以跪地哭诉的方式获取朱厚照的同情。

朱厚照皱眉:“起来吧,老大不小了,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这里可是乾清宫,不是你撒泼的地方。”

听起来是斥责之言,但其实朱厚照还是心软了,暗自琢磨:“若说刘瑾有僭越之举,或许是真的,现在我不管朝事,他做啥我没个数,光听他在我面前说,被他骗了也说不定。但说他想当皇帝,那就有些不着边际了,他是个太监,他当皇帝,死后皇位传给谁?满朝文武大臣,有谁会听从一个阉人的号令?”

刘瑾仍旧不肯起身,跪在地上,也不大声哭泣,却不断抹眼泪。

恰在此时,兵部尚书刘宇站出来说道:“回陛下,对于许少傅的参奏,臣有话说。”

朱厚照道:“刘尚书有什么话,直接说便可,朕最讨厌人拐弯抹角。”

刘宇看了许进一眼,装出一副鄙视的模样,道:“许尚书陈述的不过是市井无赖之言,尤其京城周边因刘公公审核税亩而得罪那些人,故意制造舆论。刘公公执掌司礼监不过半年,已让京城周边库房粮食满仓,百姓富足,但就因为得罪一些贪污和欠缴税粮之人,这些人便四处恶语中伤!”

如果这话是刘瑾自己说出来的,朱厚照肯定不会信,但兵部尚书刘宇说出,朱厚照就要琢磨一下了。

他细细一想,可不是,刘瑾上台后推行的几件大事,都经过他同意。

除了京城税亩审查外,还有就是清查九边之地十年来的钱粮亏空,现在事情尚未有定论,这边就有人弹劾刘瑾,他很容易根据刘宇的话联想到这几件事之间有联系。

朱厚照道:“许尚书,刘尚书所言你怎么看?”

朱厚照此时很聪明,不去直接评价,而问当事人的意见。

许进恨不能将刘宇的嘴扯烂,他一心弹劾刘瑾,偏偏有人为刘瑾说话,而且这个人还是前首辅刘健看好的文臣,找出来的理由又很恰当,让他难以招架。

现在已经不是他跟刘瑾两个人的斗争,而成为文官集团跟阉党的斗争,刘瑾那边有人愿意出头,他这边却一个个噤若寒蝉,就算在朝堂上有话语权的谢迁都在装聋作哑。

许进道:“回陛下,事实并非如此,刘瑾审查税亩,不过是为增加皇庄土地,而这些土地收入都被他中饱私囊,如今京城周边百姓怨声载道,但说他是立皇帝,根本在于他对朝事一手掌握,卖官鬻爵、大肆收受贿赂,甚至借审查九边钱粮之事敛财,官民均对其恨之入骨……”

越是如此说,反倒越体现许进对刘瑾的刻骨憎恨。

不似公愤,而似私仇。

谢迁心里哀叹一声:“可惜了。”

ps:天子重感冒,今天只有这一更了!抱歉!

去÷小?說→網』♂去÷小?說→網』,

朱晖终归还是没借到林恒和王陵之。

沈溪派了一支百人规模的斥候队伍前去护送,这支斥候队伍是沈溪手底下的精锐力量,由他一手栽培,基本是从湖广和江西那边调拨过来的老兵。

履任三边总督后,年底和年初这段时间,沈溪又从湖广和江西调拨三千名士兵到三边,有意识地在边军中培植自己的力量。

下一步,他准备将荆越、风昭原等人调来西北任职,这些人是他的老部下,这样他在边军中的势力可以更加稳固。

到了西北如果手底下没有嫡系人马,做什么事情都受到限制,那些总兵官、指挥使多为朝中勋贵,这些人在西北的目的是为了建功立业升官发财,谁挡着道了,便会以武力对抗。

朱晖和王守仁离开后,三边正式成为沈溪地盘,只是很多将领和官员还没完全臣服。

尤其是在三边财政审查一事暂告一段落后,最后一段时间追查出来近百万两银子,成为很多人记恨沈溪的源头。

沈溪承诺会放过麾下这批文武官员,但王守仁最后的彻查,让很多人怀疑是沈溪暗中捣鬼。

即便没这么想的,朱晖临行前挑拨是非,让人心生疑窦。

沈溪这边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你们知道是我做的又怎样?

我是曾经说过,你们坦诚罪行退出赃款便既往不咎,而你们怎么做的呢?敷衍了事,赃款只是退出很少一部分,还想让我宽恕?

没门儿!

这次事情多少为沈溪建立起威望来,张安等人对沈溪毕恭毕敬,在上层将官看来,沈溪在这件事上做得很够意思,火没有蔓延到上层官员,只是把一些中下层官员拉出来当替死鬼,况且这些替死鬼主要还是被朱晖“检举”,沈溪只是意思一下,帮王守仁拿人而已。

沈溪已做好准备,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将三边官场所有蛀虫一个个挑出来。

由沈溪亲自发起的清查钱粮亏空,并不是为了一次性根治财政弊端,而是要杜绝刘瑾借题发挥,一旦朱晖离开西北,届时再有什么财政上的亏空暴露出来,就只能由他自己承担,无论如何沈溪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就在沈溪觉得接下来应该没有大事发生,准备一门心思练兵时,朝中再次传来一个消息,让三边官场又蒙上一层阴影——

刘瑾阴魂不散,在清查边军钱粮亏空上没占到便宜,改而要清查过去十年间九边财政亏空,准备以当时在西北任职的总督、巡抚,还有各级文武官员来共同承担亏空,美其名曰查缺补漏,减轻国库负担。

虽说这十年间的财政亏空跟沈溪一文钱关系都没有,但影响甚大,必然会波及西北官场稳定。

刘瑾发起大规模排查财政问题的主要目的,除了敛财外,就是要给沈溪找麻烦,让沈溪在西北不得安生,从而无暇顾及宫中。

……

……

说是审查,一时半会儿查案人员到不了三边,这次不再是六部中人负责,而是刘瑾派来的厂卫人员。

而此时,西北之地尚有一名锦衣卫留滞未走,正是之前陷害沈溪不得,一直辗转留在榆林卫城不敢回京的江栎唯。

江栎唯处境尴尬,他先是以张氏外戚和张苑代表被派往西北联合沈溪斗刘瑾,但他出京前勾搭上刘瑾,担负了清查弊案的任务。之所以改变政治立场,在于江栎唯跟沈溪的仇怨,他绞尽脑汁要构陷沈溪,甚至暗中联系朱晖,可惜难以如愿。

既没法回去跟张氏外戚交差,也没法向刘瑾输诚邀功,他只能留在西北,试着寻找沈溪的不法证据。

江栎唯不是不想走,是走不了,就好像丧家之犬,以为沈溪不知道他的行藏,在城里东躲西藏,跟跳梁小丑一样。

就算沈溪明知道此人在做什么,人在何处,却懒得理会。进入三月后,沈溪没太关心朝廷派来查案的特使,注意力全放在林恒和王陵之练兵上。

……

……

京城。

进入三月后,刘瑾处理朝政越发得心应手。

大笔银子早就把库房塞满,而且每天都有新的进项,朝中上下没人敢对他不敬,甚至旁人不敢直呼其名,就算纸上也不敢写他的名字,那些一式双份的“红本”奏本,一律以“刘太监”为名,成为官场定规。

当权者可以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