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七章 胸襟

寒门状元 天子 3200 字 9个月前

“……大人,除了高知府和少数几名府衙官员外,其余士绅皆已下城头。大人,如果您觉得高知府碍眼,卑职愿意带人将他架下来……”

彭大珩已被沈溪的胸襟折服。

与其说沈溪把城中士绅强行拉上城头守城,不如说是让那些官绅亲临一线观战,让他们体会到战争来临时个人是如何的渺小,原本在他们眼中微不足道的明军将士,又是何等的重要。

彭大珩读过私塾考取过童生,觉得沈溪这个方法非常有用,战事进行中未有一名士绅死亡,甚至连受伤的都没有,但这一番经历对他们的冲击会很大,不自觉就会反思以前的所作所为,起到荡涤灵魂进而深明大义的作用。

沈溪摇头道:“不妥。你是彭知县的人,你去的话会让高知府认定彭知县暗中让你通风报信……也罢,让高集在城头多冷静一下,如今对交趾关键一战已宣告结束,接下来就是连续不断的追击战,本官不能在南宁府城停留。”

“预计今天下午,本官就要带兵离开,南宁府城的事情可能需要地方官府负责,为了大局,本官不会跟高知府过意不去!”

在这件事上,沈溪明显以德报怨,这越发让彭大珩为沈溪感到不值,因为他是城中少数几个确信沈溪并未碰高宁氏的人,只是他身份低微,说话无人采信,现在沈溪重用他,感觉无比荣幸。

彭大珩请示道:“请大人将卑职调到军中,卑职愿跟随大人南下征伐趁火打劫的交趾贼兵,还大明故土!”

沈溪笑了笑,道:“我也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只要交趾光复,则两广和云南的战略态势会得到基本改观,大明西南稳若磐石。可惜本官未得到朝廷准允,无法擅自带兵进入交趾,只能将其驱逐出境!”

彭大珩仍旧低着头恳求:“请大人征调!”

“嗯!”

沈溪微微点头,“你在县衙当差,日子本可过得轻松自在,但既然你有为朝廷效命之心,本官就成全你,让你跟随军中,在我帐前效命。至于你能立下多少功劳,全看你的表现了!”

彭大珩精神振奋,能得到沈溪认可,他觉得这是自己最大的成功,接下来正如沈溪所言,一切靠表现说话。

就在彭大珩奏禀时,城外更多情报传递回来,沈溪没有避忌彭大珩,让人直接奏禀。

不管是苏敬杨还是王禾,追击作战都一切顺利。

交趾中军在邕江上游北岸的山林地区,好不容易稳住阵脚,用一部分人马拖住王禾率领的追击兵马,另一部分则趁机登船,逆江而上,向江州和太平府逃去。

{}无弹窗去÷小?說→網』♂去÷小?說→網』,

城外交趾军毕竟久历战事,在后路断绝的情况下,其统帅莫筑安立即调整了进攻手法,散开队形,然后用盾兵掩护枪兵和弓兵,准备一口气冲到城墙下,用弓箭近距离发起攻击,伺机破城。

但沈溪早有准备,一方面利用盾兵架在城垛上保护城墙上的弓兵、火铳兵和炮兵不被交趾弓兵的流矢所伤,一方面让弓兵和火铳兵,在盾兵突然撤离城垛的一刹那,向城下猛烈射击,密集的火力打得毫无心理准备的交趾叛军溃不成军。

再加上连绵不断的炮火对交趾兵马后翼进行阻断炮击,交趾兵马上不来,退不下去,战事没持续多久付出上千条性命,但他们连南宁府城的城墙都没摸到。

在这种情况下,交趾兵统帅莫筑安果断下令,全军沿着邕江北岸往城池西北方的山岭地带撤离,妄图从邕江上游乘船逃跑。

前文说过,交趾方面的运输船只大多停在邕江中央,如今眼见情况不对,对方水军指挥官回过神来,指挥船只向上游逃窜。苏敬杨率军沿着邕江南岸发起追赶,战斗持续不断,一直到午后依然有零星战事发生。

邕江北岸,王禾奉沈溪命令,率领本部兵马出城,对交趾中军实施压迫式的追击,只要看到交趾中军有那支部队落到了后面,立即如同猛虎一般上前吃掉,如果交趾兵马实施反扑,立即选择后撤,利用火铳和弓弩远距离打击对手。

宣化城外兵荒马乱,城头却井然有序,高集以及一众士绅眼看交趾兵马撤走,如释重负,满脸疲倦地坐在城垛下,后背靠在城墙上,都好像死过一回,“呼哧”、“呼哧”喘着粗气,暗自庆幸“死里逃生”。

但其实城头上根本没经历多大危险,因交趾军箭矢很少射到城头上来,明军死伤几可忽略不计。

又过了差不多一刻钟,城外喊杀声逐渐远去,几名士绅这才从地上爬起,缩头缩脑地在城垛处看了几眼,这才疾步走到高集跟前:

“府尊大人,城外南蛮兵马已撤,咱们是否跟沈大人请示回城?家里人可都等着我们归去呢!”

这会儿士绅无不对高集恨之入骨,就因为帮高家“讨公道”,才落得这般下场,居然亲上城头面对南蛮兵马攻城,吓都吓死了,此时此刻他们哪里还有心情再闹腾下去?谁都想早点儿回家跟老婆孩子团聚,这种劫后余生的庆幸,让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那些被沈溪查封的粮食物资,似乎也不算什么了,就当是给士兵犒赏。至于高宁氏“被沈溪糟蹋”激发的愤怒也早就烟消云散,事情到底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切肤之痛,自然也就不会紧咬着不放。

就算沈溪真的为非作歹,也等事到临头再说,如今懒得再多想!

绝大多数士绅此时都想高集跟沈溪达成和解,别让他们夹在中间为难,但又知道这样实属强求,干脆私下里商议找代表跟沈溪商谈,以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除了高集外,城中最合适跟沈溪谈判之人便是宣化知县彭大成,至于南宁府衙那些官员,则士绅们看来都是高集的应声虫,压根儿指望不上。

彭大成今天也上了城头,作为文臣,眼看着箭矢在头顶飞来飞去,城头的佛郎机火炮一下一下地喷吐烈焰和炮弹,脚都吓软了,这会儿正扶着城垛不敢动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