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主帅沈溪,此番出动兵马四千,除少量用来传令的骑兵外,其余都是步兵,但步兵中夹杂大量弓弩手和火铳兵,机动性不强。
大多数明军都有步兵对抗骑兵的经验,在之前与火绫部作战中,曾经出色地抑制了鞑靼铁骑的冲锋。
乌力查率部出营时,距离刘序所部方阵大约四里,距离明军两翼的方阵有六里。在乌力查的视线中,只能察觉明军派出三个呈“品”字型的步兵方阵。
至于明军各个方阵中各自有多少人,无法计算,因为明军盾牌阵非常严密,密密麻麻看不清楚……主要是为了防止鞑靼人中远距离的骑射。
沈溪设计这个阵型的初衷,是为了在骑兵不足的情况,以步兵迎战强悍的骑兵。
但是,如果对方拥有骑兵的同时,还有佛郎机炮助战,这种阵型基本是给火炮当靶子,属于自寻死路。
但如今火炮掌握在沈溪手里,鞑靼人手中即便残留一些,也都被运去紫荆关和居庸关,用来攻城。
亦思马因肯定没留火炮和火铳给乌力查。
事实上,亦思马因已经失去达延汗的信任,达延汗不可能再将从别处缴获的火炮给亦思马因部。
“乌啦啦!”
鞑靼人出了营门,迎击的并非中间位置的刘序方阵,而是靠近南方的侧翼方阵,这路人马相对薄弱些,攻击这一路的话,可以避免其余两路的打击,撤离也更方便。
鞑靼骑兵前锋大约五百骑,同时这也是鞑靼兵马中最精锐的部分,由乌力查亲率,属于他的亲兵。
五百骑兵冲击力不容小觑。
大地在震动!
当五百铁骑冲向防备不足的千人步兵方阵时,原本属于四个步兵方阵的压力,被凝聚在一个点上。
为了避免过早遭遇,南翼方阵的明军立即原地驻扎,盾牌阵居先,长矛架起,动作整齐划一。由于地势居高临下,可以明显看到,盾牌阵后面出现了一排排黑黝黝的火铳枪口,阴森而凄厉。
那是鞑靼人回忆的梦魇!
至于弓弩手的箭矢,则作为火铳兵攻击间隙的增补之用。17-02-1008:34:28
{}无弹窗
正午时分,土木堡内大明官兵开始通过战壕,往城西鞑靼大营进发。
土木堡地区被明军挖得沟壑遍布,已无法在城门口组成阵型再出发,攻击的始发位置必须在土木堡堑壕区外面。
沈溪不打算亲自出战,因为这是一场正面的遭遇战,他不认为自己在军阵中能起到除了振奋军心外的别的什么作用,他如今满身疲惫,更希望留在城头,用望远镜来观察两军对垒的情况,及时变阵。
“大人,官兵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开战!”快马通过战壕,将前线情况,报与沈溪知晓。
沈溪站在城头,将大明战旗高高举起,下令道:“龙旗不倒,将士不退,誓死一战!”
“是,大人!”
斥候又匆忙将沈溪的命令带给前线将士。
号角声长鸣,这是自沈溪撤守土木堡来,明军最大规模的反击。
这次反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胜利了就可以安心撤回居庸关,如果失败,不知道还要在土木堡困守多久,而且对军心士气的打击会非常大。
官兵已进入一线战壕待命,他们将用手里的长矛和盾牌组成阵型,一个百户所就是一个步兵阵,十个步兵阵组成一个大的作战方阵。
以步兵方阵为单位,整体行动,不给鞑靼人攻击豁口的机会……
沈溪的出兵计划简单而又粗暴,很多士兵不知道自己的具体任务是什么,他们只清楚一件事,跟着方阵行动,一旦鞑靼骑兵杀来,会有火枪手和弓弩手伺候,当前方盾牌阵出现缺口时,他们便会前出跟鞑靼人搏杀。
一共四个步兵方阵,每个步兵方阵几乎都是独立作战,但可以互相掩护。
旷野上,冲出战壕的大明官兵开始列阵,鞑靼斥候很快发现异样,鞑靼营中也响起号角声。
沈溪站在城头,用手中的望远镜查看敌方营地,距离虽然有些远,但居高临下,无遮无掩,再加上沈溪手中望远镜倍数很高,对于敌我双方的变化,他大概能看清楚。
“兵马调度完备,大人,可以开战了!”
云柳一身戎装,威风凛凛出现在沈溪身后。沈溪没有回答,一抬手,旁边一面蓝色的令旗举起,这是升烽火的信号。
很快,烽火台上浓烟滚滚,沈溪的命令开始用号角、烟火、令鼓、哨子以及口口相传的方式,传达到每个官兵耳中,前后时间仅仅用去一盏茶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