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前路艰难

风雨大宋 安化军 1398 字 9个月前

十三郎点了点头:“这还差不多。不过我是营田厢军出来,以后只怕没有机会了。”

杜中宵举起酒杯道:“且饮一杯。这些事情,没有人说得清楚。”

说到底,十三郎最大的问题,是他由杜中宵一手带出来,这个时候不适合带兵。强行带兵,反而惹人猜忌。不如在军校里,还能保住富贵。有杜中宵在,他的前途不成问题。等到以后皇帝掌握了军权,再用他也没有什么,但不是这个时候。

几个人说了几句闲话,话题又回到了军改上来。

韩琦道:“朝廷枢密院和三衙分为军令军政,我想得通,不可由一个衙门掌军权。可以军中太尉要分为各军,大致整齐,却不知为什么。作战时各种情况都有,一军五万人,并不会时时合适。”

杜中宵摇了摇头:“一军五万人,当然不合适。对付党项和契丹这种大国,一军五万,基本还合实际。许多小势力,打起来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人,怎么合适?”

韩琦道:“可现在全军整训,圣上就是以一军五万为准,如此安排。”

“因为现在,整训的目的就是数年之后与契丹作战,如此整训就简单了许多。确切地说,一军实际上就是一路,人数再多,主帅指挥不过来。一军五万人,是按照最大规模算的。其实真正做战的时候,一军是一万人也好,三五万人也好,并没有差别。”

一边的包拯听了,问道:“可在河曲路的时候,就是按一军五万人整训的。”

杜中宵道:“还是那句话,那时候河曲路的对手,是契丹和党项,都按最大数量配置。正确的说军并不是编制,而是一路主帅,下设各个衙门,配备各种兵种。以后改制完成,军和师都直对枢密院,而不归三衙。军师下面,是团还是营归三衙,还要再商量。”

韩琦和包拯对视一眼,还是不明白什么意思,不由摇了摇头,觉得太过复杂。禁军的传统,是阶级制,一切权力归于统兵官,一级压一级。韩琦和包拯已经习惯了这种结构,虽然杜中宵多次说过整训后的不同,他们还是觉得想不出来。以前在河曲路时,一军五万人,由于枢密院和三衙没有改制,他们也没看出跟以前的不同,只是军中的将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