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教导

崔氏玉华 沈芳好 3133 字 10个月前

玉华转了个身,从床褥下摸出一个小包,摸着黑,打开了外面的丝帕,用指头摸了摸里面几块已经有些干硬了的糕点,一块红糖糕,一块绿豆糕、还有一种玉华叫不出名字的好吃的点心。

唉,要是能把这些好吃的都带回那杂院里去该多好啊,也不知道小三子还在不在,有没有东西吃,老等不到自己是不是都急死了,还有娘

想到这里,眼泪还是忍不住流了出来,玉华连忙用袖子来回印着,眼泪越来越多,她便两只袖子一起来擦,否则若堵住了鼻子,呼吸间难免要被别人听到的。

其实,躺了这么多天,玉华已经渐渐想明白了,这一切,应该都是娘的安排。

从那天娘突然叫刘婆子进屋说话开始,接下来的事,虽然看似都是别人在折腾,可背后,却是娘要把自己送进这里来,是连饼子也吃不进去的娘在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把自己送进了这里,大约是因为这里有那个所谓的爹。

柳家的那翻话,虽是故意说给自己听的,大约十之□□也是真的,自己就是那个人的女儿,就是在这府里出生的,也就是那个人把她们娘俩关进杂院里那么多年的。

崔泽观来看过玉华两三次,碧痕一直满是欣喜和得意的在玉华耳边念叨,说老爷是如何如何的重自己,按碧痕的说法,除了庶出的三爷崔正平还受宠些,另几位庶出的小爷平日里也是很难见老爷一面的。

可玉华看崔泽观,总是隐约的害怕,那双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眼睛,看着自己的时候,没有一丝温度,倒像是在打量一件货物。

而被自己亲生女儿猜忌着的崔泽观,此时也并不怎么好过,他此刻正在兴庆池旁的万妙楼里,虽已是各府内院熄灯就寝的时辰,兴庆池上却还是灯火盏盏、管丝绕梁。

这万妙阁是长安城最近声名崛起,颇为火爆的一处勾栏,如今距离“隆庆之乱”(注1)已有六年,朝政稳固,长安城怎还能按捺的住这长久的冷清寂寞,早两年这东西市的瓦市便已经悄没声的重新开起来了,勾栏里虽没了胡女子的妩媚,也有的是声如春莺啼啭,腰似春枝绵软的美人们。

这万妙阁却和那些不同,竟然能直接开到了兴庆池坊里,这兴庆坊原是长乐公主(注2)府,其间的奢繁自然可以想象,虽然“隆庆之乱”之后一直荒废着,这兴庆池边天然的景观却仍是美轮美奂,万妙阁兴建时也重新整修了坊内几处水阁园林,一开张便成了城内挥金最喧嚣的去处。

可长安城内却很少人知道,这万妙阁竟是当朝皇后兄长,安国郡公崔泽厚的产业。

而此时,崔泽观正在万妙阁二层的内间里,一身酒气的抱着自己堂兄崔泽厚的大腿嚎哭。

西跨院里,玉华一见王嬷嬷撩帘进来,便垂下了脑袋,坐在那里一声不吭,王嬷嬷先问了问五娘今天身子怎么样,问上三四句她才低低的应一声,也听不清说的是什么,还是碧痕开口说了大概的情形,王嬷嬷皱了皱眉头,也没多说什么,又详细问了碧痕五娘日常起居饮食情况。

王嬷嬷和柳家的都一样是王氏的陪房,自从柳家的没了,王嬷嬷更是成了夫人身边的第一人了,她原嫁过人,后来丈夫病死了,也没孩子,现在只专心伺候在王氏身边,为人讷言低调,很得王氏的信任。

王嬷嬷一回正院,在廊下守着的靛蓝就连忙招呼她,说夫人等她半天了,说完便向屋内通报了一声,把王嬷嬷让了进去,靛蓝自己也不进屋,只在廊下守着,不让其他人打扰。

王嬷嬷就坐在王氏身旁的脚踏上,一边低声说话,一边轻轻帮王氏捶着腿。

“五娘的身子显见已是好了很多,碧痕伺候的精心,五娘能下床后便常常叫她在院子里走动,奴婢看那五娘虽然瘦弱,底子倒也还好,手脚粗糙些,倒也有力,估计以前在外面也是常有做活计的。不过五娘看着胆子很小,行动间畏畏缩缩的,也不敢看人,见到奴婢好似还有些害怕。”

听王嬷嬷这么说,王氏肚子里一阵冷笑,能不胆小吗,既已知道自己是个胡人小杂种,随时可能被官兵拖出去就地杀了,可不是早被吓破了胆子吗?看来自己当初让柳家的故意去吓唬她,还是颇见成效的。

“想来应该是不识字的,教养方面,恐怕是差的大了些。”王嬷嬷继续说道。

“哼,这种出身,哪来还能指望她有什么教养,我已经叫人去接芸娘了,从明日开始,就辛苦你给她们俩好好教教规矩。”

王嬷嬷脸上露出了一丝迟疑之色,王氏看了她一眼,说道:“怎么了?在我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敢说的。”

“夫人,表小姐虽然是商户人家的小娘子,但从小也是按我们王家的规矩教导出来的,和五娘两人放在一起学习,恐怕五娘一时跟不上啊。”

“这个你无须担心,以五娘这样的底子,没个一年半载哪里能教的出来,你只管把崔氏的族亲与宗室勋贵的规矩都细细教给芸娘,至于五娘么,只要教她些最要紧的礼仪规矩就行了,越严苛越好,只求让她在人前不要丢丑就行,其他的,她无须知道,按着这个法子,你看需要多少时日?”

王嬷嬷沉吟了片刻,说道:“如若只教规矩,那倒是便宜些,若是五娘资质尚可,半个月足够了。”

“别管她什么资质,若是不受教,你只管替我狠狠惩戒,小儿哪个不是这样,挨多了板子,便长记性了。”王氏说完,见王嬷嬷犹豫,也猜到了她在想什么,又接着说道:

“老爷那里无妨的,我自会和他细说,他关照五娘不过是为了给永嘉坊那里一个交代,五娘规矩教的越好,他只有越高兴,绝不会迁怒于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