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我们分析一下挡拆战术中做“墙”的球员,他们跟战术发起者相互依存,并且同样重要。刚刚提到的杰森基德最辉煌的两段时期分别在新泽西网队和达拉斯小牛队,新泽西时期基德最好的挡拆搭档是肯扬马丁,达拉斯时的搭档则是“天王”诺维斯基。这两位搭档的风格完全不一样,肯扬马丁在挡拆之后会直插篮下,而诺天王大部分挡拆之后都会选择外撤投篮,这是人墙决定了战术“拆”的方法问题。相比较而言,诺天王的挡拆效率更高,因为他是一位半场投篮无死角的高个射手型大前锋,并且命中率奇高,所以基德在球员巅峰期已过几近40岁的高龄,终于战胜了刚刚组建三巨头的迈阿密热火,获得自己的最高荣誉——nba总冠军。
类比史蒂夫纳什,他的身体素质比高大的黑人球员基德还要差上很多,但是在达拉斯小牛也通过跟诺维斯基的配合走上了nba一线球星的道路,而且在菲尼克斯太阳队遇到了同样为挡拆高手的斯塔德迈尔,并连续两年获得了nba最有价值球员殊荣。
可以看到,最适合跟组织后卫配合挡拆战术的,就是球队的4号位球员,也就是大前锋。为什么大前锋更为适合挡拆战术呢?因为大前锋比2、3号位球员的体型要更庞大,可以在做墙的时候更有效的挡住防守球员,而且大前锋要比中锋移动能力更强,挡人之后拆的这个环节可以更加加长传球者的传球距离。
回到犹他爵士的二老身上,卡尔马龙可以说是最适合挡拆战术的大前锋球员之一。他身高2.08m(穿鞋),这个高度可以减少他接到传球之后投篮被盖帽的几率;同时其体型堪比职业健美运动员,足以高质量挡住所有的外线防守者,并在“拆”的过程中保证了移动的冲击力;他的中投能力极强,插入篮下路线意识极好,读懂对方防守阵型的几率也极高,加上斯托克顿nba历史顶级的传球,爵士队挡拆二人组在半场阵地进攻实力真称得上纵横nba的8、90年代。
虽然实力差距的非常巨大,聚友中学的朱晓月却十分适合挡拆战术,足够宽阔的身板,和良好的投篮水平,让高三队防守起来十分的头疼。就在这个困难的时刻,冯筝布置了一个应对的防守战术。
那就是针对朱晓月移动速度慢的弱点,利用冯郭二人移动速度上的优势,提前对持球者邹孝莘形成包夹,逼迫邹孝莘快速出球,然后距离朱晓月更近的那个用最短时间回到防守位置,不让朱晓月有好的出手机会。
如果邹孝莘第一时间不传球,那么高三两名队员将给予他质量很高的骚扰,破坏其运球节奏,使之无法形成突破,同时距离朱晓月更近的那个迅速退到罚球弧附近防守这位高个子炮台。
得益于郭无忧和冯筝两人超级移动速度,当提前包夹战术被坚决执行之后,屡试不爽的邹孝莘和朱晓月的挡拆配合竟然被有效的制约了。而且同时篮下的鲍倚醉紧跟着曹飞,让曹飞没有空位的机会。
这么一来二去,连场上裁判雪之虎都不觉暗自点头,心里称赞高三的防守非常成功。
邹孝莘连续尝试了几次,发现跟朱晓月的配合终于无法再有效果,便无奈的对着朱晓月摆了摆手。朱晓月便自觉的移动到了球场的左侧,提供给邹小神跟郭无忧单独相处的空间。
郭无忧跟邹孝莘是远方表亲,他从小就叫着“哥”长大,在郭无忧的心中,邹孝莘一直是自己的偶像,之前也从来没有想过在正式的比赛中作为对手来对抗。但是刚才鲍倚醉的眼泪给了小郭很大的勇气,所以他并没有像平常一样,看到表哥就吓得腿肚子转筋,而是伸出长臂尽量多的给偶像压力。几经尝试,邹孝莘竟然也没有轻松突破郭无忧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