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少官员请求面见皇帝。
但是,皇帝却以身体不适为由,谁都不见。
摆明了就是要在这场风波中,先拖下去。
其实,崇祯现在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赵海彦这件事表明权力中枢有管理漏洞。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有人打乱了皇帝的节奏。
而且这个是一个侍郎官。
按理说,现在侍郎以上的官员,都应该清楚什么叫政治正确了。
现在奖赏郑芝龙就是政治正确,可偏偏就有人跳出来捣乱。
这就很不正常了。
还是那句话,搬倒郑芝龙,对赵海彦有什么好处?
崇祯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搬倒郑芝龙,对赵海彦有什么好处。
按照官场哲学,现在应该是有不少官员私下结交郑芝龙才对!
一个人,铤而走险,走出反常的举动。
只有两种可能:
一、巨大的诱惑。
二、保命。
天很快就黑下来了,崇祯坐在御花园里纳凉。
明月当空,映照得地面银白斑驳。
不多时,骆养性便来了。
“启禀陛下,这里是赵海彦这几天的行踪记录。”
王承恩立刻点上了烛光,崇祯打开,仔仔细细地看。
突然,他眉头一皱,语气也凝重起来:“他和辽东吴氏有关联?”
皇帝原本柔和的目光,也一瞬间变得锋利起来。
骆养性不敢直视皇帝的目光,直视老实答道:“臣在他府上,还有身边都安插了亲信,这些都是那些人亲耳听到的,绝不会有假。”
“那当时他和谁在聊天,在哪里谈到这些的?”
“当时就在赵府,在他的书房,是有人送茶去,在门外听到的,具体和谁聊天,还不清楚,对方带的面纱。”
“面纱?”皇帝眼睛眯起来了。
这件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赵海彦是被人威胁的。
威胁的具体事情是赵海彦勾结辽东吴家,也就是吴三桂家族。
勾结什么呢?
造反?
当然不是!
是倒卖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