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陷阱

御鬼小农民 天榜第一 3463 字 10个月前

下车后,老人便摘下了帽子,露出面貌,老人身材颀长,一头寸发,发根粗硬,但头发花白,并且脸上的皮肤发亮,鲜少皱纹,这鹤发童颜的种种表现都说明这个老人的身体极好,很注重保养。

荷马园地的护卫见到老人,全都毕恭毕敬的九十度鞠躬,喊了一声:“会长好!”

此人,便是荷马园地名义上的主人,西南武协的会长,站在整个西南武界最顶端的那一位,躲一躲脚,整个西南武界都要抖三抖的武道巨擎,余人。

“爷爷,您为什么总是要坐车来呢,不是有专机吗?司机开车来再快也要几个小时,您都九十岁的人了,也不知道省着点时间过。”

鹤发童颜的这位老人目光正在扫视着四周,就好像在看自家的菜园子似得,面带着祥和的笑容,不料突然一名年轻漂亮的女子走出来,将他平静的心境给打破。

年轻漂亮女子走过去,亲热的挽着老人拄着拐杖的另一只手,语气娇嗔地说道。

老人没有任何动作,只是眼神上下打量了一下,道:“呵呵,乖孙女,今天不是正赛的日子吗,你怎么偷偷跑出来了。”

这个漂亮女子,自然便是余晴了。

十点钟是她定好要来荷马园地门口迎接面前这位老人的时间。

“早就来了,爷爷,您看我和之前有没有什么不一样?”余晴冲那些护卫和车上下来的保镖挥手将他们赶走,自己一人挽着老人走向庄园。

老人身材颀长,哪怕余晴在女子当中身材已经相当高挑,但是挽着老人的手并肩走时,老人仍需要低眼看她,老人的峨眉抖了一下,道:“嗯?有什么不一样?”

“爷爷,您仔细看嘛。”余晴以为老人故意装作看不出来,撒娇道。

老人呵呵一笑,道:“爷爷老了,眼神不好使了,实在没看出来。”

快要走进绿茵隧道,余晴见老人还是没看出来,便只好自己说了。

“您没发现我今天特别有活力吗?就像十八岁一样。”

余晴其实已经二十四了,十八岁那年是她第一次主持龙虎大会的拍卖会,每三年一次,今年已经是她主持的第三次了。

老人似乎感到有些好笑,但担心孙女生气,强忍住,化作干笑,道:“呵呵,在爷爷心中,你什么时候都是那么大,不过,你体内的气息平衡倒是比之前好了许多。”

余晴眼前顿时一亮,十分惊喜地道:“真的吗?我自己还没感觉到,那这岂不是说,那丹药真的可以……”

老人没有等她说下去,轻轻摇头,打断道:“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

余晴重重地点头,道:“也对,等您服用过了,就知道效果怎样了,您现在跟我一起去么?”

老人沉思了片刻,笑道:“不急,今天是正赛的日子,我们先去观赛吧,看看今年的后生中有没有好苗子。”

余晴哪还不知道老人的想法,轻哼了一声,语气略带吃味地道:“爷爷,我看您就是想先见见他吧?明明才刚赶来,孙女儿还是自己主动找上来的,您却要先去见一个外人。”

老人被拆穿了,也不脸红,反而笑的更加畅快,“就算现在是外人,不见得以后是外人。”

余晴知道老人大概是想吸纳唐卓到武协来,可是隐约又觉得这句话似乎有些不大对。

唐卓停下脚步,脸上刚露出一丝微笑,待他看清那女人时,笑容便立即凝固在脸上。

这女人长得倒是不赖,只是妆容过多,身材也颇为丰腴,胸脯和臀部看着便很有肉感,典型的少妇类型。

但是她明显不是余晴。

唐卓眼中先是闪过一道疑惑的神色,似乎在哪见过这个女人,旋即,他的眼神忽的冷了下来。

“是你?”唐卓冷眼看着这个身穿薄纱长裙的女人。

不错,这个女人,正是卫阎王的妻子,何文芬。

“是我,没有想到吧?”何文芬踏着高跟凉鞋,从草坪上踩过,站在唐卓前方,脸上带着讥诮地表情看着他。

“你约我到这做什么?”

何文芬冷笑一声,拍了拍手,从两旁的树林中,又走出数人,分别站在何文芬两侧。

“现在你还不明白吗?”

从林中走出一共六人,而这六人中,唐卓认识一半。

站在何文芬左手第一人,赫然便是将张悬送到唐卓手里的黄沙。

第二人,则是昨日在长老会上第一个出席的哑人,元长老。

第三人,同样也是在长老会上见过的,举止威严,说话颇有官威的赵长老。

唐卓看到这里,便没再去仔细看另外三人,他忽然笑了一下,心里之前的一个疑惑总算解开。

原来自己今天突然被分到最高等组,不是武协的人失误安排错了,而是被这些人有意的暗中操作过了。

“这难道就是你精心为我准备的好局吗?”唐卓低头看了一眼下方,脚在松软的土地上碾了一圈,然后抬起头,眼神慢慢扫过何文芬身边的六名武者。

确切的说,是六名宗师。

这六个人里任何一个人的实力,都可以吊打正在黄堡中参赛的选手。

这六个人当中拿出任何一个来对付普通人,那都是可抵挡五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实力。

而现在,唐卓要面对的是六个。

“你以余晴的名义把我骗到这里来,应该想过如果我不见了,余晴或许会是第一个怀疑,所以你不会蠢到想杀我灭口。”

唐卓很奇怪,他现在心里并没有感觉到压力,甚至,隐约有一丝兴奋。

他想知道,这六个人究竟能把自己逼到哪个份上。

何文芬得意地笑道:“你很聪明,但在这六位大师面前,任凭你再狡诈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