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猜疑

这完全是判若两人,啊不,判若两鬼,陈奶奶的这话让这女鬼终于抬起了头,整张脸都散发着强烈的绿光,绿光能够照射在陈奶奶的脸上。

导致陈奶奶和这女鬼的脸都有着一丝诡异,陈奶奶见这女鬼没任何回应声时就道:“此时很痛苦吧!每次你痛苦时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话音刚落,这女鬼就用那双鬼手掐住了陈奶奶的脖子,我正准备出手时,陈奶奶就冲着我摆了摆手,她示意我不要轻举妄动。

我这是本能的反应,女鬼很快就松开了陈奶奶,这女鬼也并不是遭受到了控制,而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就是一种怨力,只要有了怨力,凡人都很难控制,何况是鬼。

陈奶奶猛的咳嗽了几声,用粗糙的手摸着女鬼的头发道:“奶奶知道你心里的苦,现在已经不止是我一个人陪着你了,他一定会回来的,你要相信这年轻的出马仙。”

女鬼逐渐的平静了许多,因为陈奶奶正在讲述着她自己的故事,就是她和自己的老伴,老伴走了,只有着无情的想念和痛苦。

她和女鬼的情绪一样了,女鬼看到陈奶奶的思念之痛时又留下了血红的眼泪,而陈奶奶就用手为这女鬼擦着。

随后那些红色的眼泪陈奶奶都抹在了自己的脸上,她最终和女鬼都笑了。

再我看来这也不算是一个冷笑话,我想同样的痛苦只有她们自己心里明白了,因为都是丈夫已经过世了,只是女鬼要找到老李的鬼魂。

之前虽然见到了,但是老李遭受到了邪师的控制,被我打伤后就逃走了。

陈奶奶望着我们道:“她不开心时,都会掐我的脖子,我都会讲我自己的故事,都上千次了,但她始终也听不腻。”

时间还在一分一秒的过去,我相信总会真相大白的,女鬼真正离开的时间那是在十一点半。

陈奶奶说,这女鬼挺准时的,没到这个时间她都会离开,毕竟凡人是需要休息的。

我听了许久陈奶奶的故事,我早就困了,陈奶奶给我们安排好了房间。

这次我和夏心怡没住在一起,我居住的房间中还有一个老头的照片挂在墙上,我猜想这老头就是陈奶奶那已经过世的老伴了。

我躺下后,目光都是锁定在了那照片上的,我感觉这老头没有投胎,因为我看到那嘴角动了一下,似乎他的鬼魂就藏在这卧室中。

但有鬼魂是有气场的,照片中没任何气场,我也不觉得寒冷,可能在困倦下产生了幻觉。

虽然我困倦,但我真的不敢入睡,如果陈奶奶就是邪师,那我们熟睡后,随时都会下手。

我也开始担心夏心怡了,我的耳边很吵杂,总是有念经的声音,听这念经的声音就是那陈奶奶发出的。

看来陈奶奶已经准备要采取行动了,我现在还没觉得有什么不舒适的,就是太疲惫了。

困倦挺难忍的,一睁眼,还没几秒又闭眼了,迷迷糊糊的总是觉得自己好像已经起来了一样。

我现在才发现这老人是有重大嫌疑的,因为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离开了。

我仔细的回想起老人的画面,从上楼开始,她就是坐在那楼梯上的,把普通的花猫就当成是恶鬼,她又并不是有老年痴呆症。

所有的举动都让我觉得奇怪,但我又说不清楚哪里不正常,但如果你们一定要我说个结果,那就是她不声不响的离开,毕竟离开这里,总会和我们打招呼。

我问起了这女鬼,我道:“你和楼下的那老奶奶一直都认识吗?”

女鬼告诉我,她生前并不认识这老人,只是从死后才和这老人接触,所有的住户都因为她被吓跑了,但只有老人留了下来。

老人总会陪着这女鬼,女鬼总会对老人倾诉有多思念自己的丈夫。

我所有的经历告诉我,往往最不可能的人就有最大的嫌疑。

为了验证这老人,我和夏心怡已经下楼了,她也并没有关上房门,房门都是半开着的。

当我和夏心怡进去后,屋子里没有发现老人的踪迹,家里就只剩下了那条花猫,眨眼间老人就失踪了,她这孤寡老人又能去哪呢?

我一直怀疑这老人就是一个邪师,正常的人是不会留在这闹鬼的地方。

夏心怡和我都没有离开,一直在老人的房间里等待着,过去了大概一个钟头的时间,老人才终于回来了。

我想是我想多了,老人是出去买菜去了,当她看我们在房间后就惊讶的道:“你们俩是怎么进来的?”

“没有锁我就进来了,就想探望一下你。”

“我这都老糊涂了,我还以为家里进贼了,我看你们也没啥亲戚,也不着急走,暂时就住在奶奶这吧!”

老人主动的邀请着我和夏心怡能够留下来,她知道我们会帮那女鬼找到老李。

要说真住那女鬼的房间,还真不适应,不适合我们居住,毕竟那房间太阴冷。

老人的家也并不小,后来没有和老人说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是聊起了家常。

我和夏心怡称呼她为陈奶奶,陈奶奶没有后代,用现代话来说就属于丁克了,随着老伴的过世,也只剩下了陈奶奶。

她喜欢收藏古董,我是不懂这些东西,至于家里存放的这些古董是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的,那我也不清楚。

我相信每一个城市都会有着懂得奇门异术之人,但这里发生的闹鬼事件,却一直没有遭到解决,相反还影响我生活的城市。

关于这一点老奶奶说,他们这里的人巫师就比较多,是没有道士的,不是啥正规门派,说白了就是邪术。

在谈话中,她总有一股笑容,她突然问起了蛊术,她道:“我想关于蛊术你这个出马仙应该有所了解,咱们这里的蛊师就比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