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他之间保持着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文章发表以后,很快引起了轰动。人们看到的就像一出戏,英雄落难,很容易引得同情。而且,在这个缺少英雄的时代,人们不希望英雄就此没落。还有些人,心时有丝丝的快意,他们说,这就是英雄的下场,什么狗屁的英雄,纯属胡扯。有权时就是英雄,无权时就是狗熊。
文章被各大网站转载,点击一下飙升。打酱油的围观者的众多,点头论足的众多,但这并不能给春水的命运带来转机。
重要人物发话了,点头了,说话了,这才有实实在在的功效。
果然,一位重要人物看到了这则报道,作了重要批示。批示说,查清查实,不要冤枉好人。
重要人物的批示很快到了省级有关部门领导的案头。他们不敢怠慢,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一个调查组,浩浩荡荡地向市里开来。
市委书记、市长见这阵势,自然相当配合,最起码看上去很配合。调查组需要什么材料,他们就令有关部门给什么材料。
最关键的“材料”还是春水。他从市纪委的手中转移到调查组。
调查组的同事见到他的时候,他奄奄一息,神思恍惚,近乎崩溃,已经被折磨得几天几夜没有合眼。调查组纪组长摇了摇头,对身边的人说,先让他好好睡上一觉吧。
木然的他由专人陪着,洗了个澡,吃了顿饱饭,然后上了床,开始了久违的睡眠。
这一睡不知睡了多久。调查组的人比较有人性,说让他好好睡上一觉,不必打扰他。他们开展了一些外围的调查。
要调查必须要去艾城。
不得不说春水运气好,遇上了好官了。调查组纪组长做事踏实严谨,雷厉风行,富有正义感,从不玩虚的。他带着几个人到了艾城,微服私访,并没有联系当地的官员。几天下来,对春水在百姓中的口碑有了大致的了解。
了解得差不多了,他才来到县委县政府。
刘书记与苏市长并不知他是什么来头,头发花白,朴实亲切的样子,倒像某大学里的教授,以为是来这里做学术考察的。等身边的人一介绍,他们立刻快步迎上来,脸上堆笑,嘴里不知说什么好。这可是副省级的干部,小小的县衙一年到头也来不了几个这么高级别的官。
如果屈打成招,上面又没人,以后根本不可能翻供。他当官这些年,并没有去构建关系,寻找靠山。省里没人,部里更没人,按照常理,上面没人照应想翻案是极难的。他咬紧牙关,再也不说话。他们问什么,他就是一个字不说。就算是打是骂,他也是以沉默相对。
让他的命运出现转机的,是陶洁茹。
她做记者的,工作忙,全国各地的跑,虽偶尔会在脑海里跳出春水来,但自从北京分手后,一直没有联系。她知道,有些事是靠缘分的,比如与春水的相遇。她越来越确信,春水是个特别的男人,让人难以忘怀。拥有过他以后,他之前的男人,他之后的男人,都不值一提了。
前不久,她来到省城,做一个公安战线的英雄模范专访。这只是一名片警,做的事也很普通,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一做就做了一辈子,成为了英雄,让人佩服。她坐在他的身边,听他讲家常里短的,就如听一位老人说故事。她忽然明白了,英雄可以很普通,只要心是赤诚的。他从来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宣传与炫耀的。言谈间,她就说起了本省的另一位英雄人物,他说他认识。
她说的这位英雄就是春水。
他唏嘘不已,说曾经的英雄,已经沦为囚犯。人呀,爬得快,跌得也快。还是平平常常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好。
她以为他搞错了,怎么可能?春水一不贪二不黑,怎么会成为囚犯呢?
他问她说的春水是不是艾城的公安局长。她点头称是。他说没错,春水被抓了。
她惊诧万分。没想到分开后竟发生了这等大事。
她迫不及待地拔了春水的号码,已经打不通了。她找到了艾城的熟人,证实了这个消息。
她坐不住了。当初的英雄是她一手宣传的,他的沦落怎让她心安?
做记者的路子广。她找到公安厅的某某领导,想了解春水究竟为何事而被抓的。得到的回答是厅里的领导也不清楚,具体由市纪委一手操办。
看来是市里有人想整春水。
现在的问题是春水所为何事才双规的。如果他犯罪的证据确凿,她也无能为力。但凭记者的敏感与对春水的了解,她相信,春水的落难是一场阴谋。
她二话没说,直接杀到市纪委,想找有关领导了解情况,可得到的却是闭门羹。听说她是记者,更是避之不及,一句无可奉告让她离开。
他们好像有着某种默契,关于春水的事,不许公开,不许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