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按糖尿病类型选择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视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状态、大中型手术围手术期及围孕产期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除上述情况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其次是依患者体形选择药物。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如果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形偏胖,首选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因为该类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和体重下降的副作用,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来说,正好化害为利;如果实际体重低于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形偏瘦,应该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因为该类药物有致体重增加的副作用,对于消瘦者很合适。
第三,按高血糖类型选择药物。
如果是单纯的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糖苷酶抑制剂;如果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苯甲酸衍生物;如果空腹血糖、餐前2小时血糖高,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都应考虑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
第四,按有无其他疾病选择药物。
如果患者还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首先考虑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疾病,最好不要使用双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慢支、肺气肿等肺通气不良的疾病,慎用双胍类;如果患者有肝病,慎用噻唑烷二酮类;如果患者有较严重的心肝肾肺等全身疾病,则最好使用胰岛素。
第五,按年龄大小选择药物。
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物,如诺合龙。对于儿童来讲,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只有二甲双胍被fda批准用于儿童。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对于经常出差,进餐不规律的病人,选择每天服用一次的药物(如格列美脲)更为方便、合适,顺应性更好。
不过选药的问题,在医院住院期间,患者是不必考虑的,这时候有医生会来处理这个问题。
离开医院后,想要换药的话,最好还是去询问一下医生。
药不能乱吃,一个搞不好就可能伤害到自己,最好还是从医生那里得到一些指点,再考虑换药的问题。
周方远之所以会主动搜索关于糖尿病的信息,一方面,当然是考虑到老爸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其实他也是想看看现在糖尿病相关的市场到底怎么样。
他对于糖尿病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毕竟重生前,他就已经有点要得糖尿病的意思了,所以他当时就已经查询了不少的信息。如今的话,只是看看06年这个时间点上,糖尿病相关药物发展情况如何。
他不一定非要去做药物,这东西做好了还则罢了,做不好,那可真的是遗臭万年。
他只是想看看,说不定以后有机会呢,就算没有机会,长点见识也好啊。
糖尿病药物,需求市场越来越大、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糖尿病患病人数多,患病率高,市场规模亦是庞大无比。
在周方远重生前,2018年的时候,全球就已经约有4.63亿20到79岁的成人患有糖尿病,粗患病率约为9.3%。其中华夏、阿三和米国的20-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预计到2030年,全球20-79岁成人糖尿病患者将达到5.78亿,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将达到7.00亿;糖尿病患病率也将于2030年和2045年分别增长至10.2%和10.9%。
我国人群属于糖尿病易感人群,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生活水平改善和不良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糖尿病防治形势日趋严峻,发病人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预计于2030年达到约1.68亿。2018年我国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达56.0%,糖耐量受损人群约为5450万人,均居世界第一位。糖耐量受损患者如不能及时治疗,转化成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且医疗支出需求更高。综上所述,我国糖尿病市场具有巨大的治疗需求潜力。
彼时,糖尿病患病人数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支付能力的增加、医保制度的完善和糖尿病创新药物的不断发展,从2015年以后,市场规模就处于不断攀升态势,在当时,就已经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769亿元,同比增长率16.2,为近几年增速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