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最好的时候

最爽新人生 老眼儿 2570 字 11个月前

15年以前,本土供应商只能做简单的零件,螺钉都有一多半要进口,至少也要合资企业。10年前,本土供应商已经可以做分总成、模块化供货,座椅、外饰、内饰、车身零件,比如延锋、固态等。发动机核心零件、电装件、变速箱齿轮,本土供应商已经很常见了。等再过几年,国产供应商已经可以做到给高端外资品牌做全球配套,比如奔驰活塞、爱信的变速箱齿轮等。这些企业,大大拉低了零部件价格,自主品牌也可以方便的选用。

然后是生产设备。

98年左右,合资整车厂的设备大多是杜尔、克劳斯玛菲、三菱、东芝,螺丝刀、铆钉枪基本都是进口货。15年以后呢,一机床、二机床、沪上电器、合力,国内厂商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内企业设备占30%以上的比重是很正常。

原材料。

国产钢材从只能做非外观、非关键件到现在基本100%国产。塑料粒子、国产纺织材料也能做到80-90%国产,这都是这些年摸爬滚打,一点点适应外资企业标准才实现的。

外围。

供应链管理、整车物流、零部件物流,基本国内企业垄断。润滑油原来都是壳牌、美孚,现在一多半是昆仑、长城。

合资三十年,为华夏汽车工业培植了沃腴的土壤。一批当初从石缝中抽枝出来的自主品牌车企,终于得以在这片沃土上开枝散叶。

可以这么说,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华夏汽车工业在合资时代的上半场里,最先补上的是微笑曲线最底部――制造端的能力。

通过图纸数据和先进生产线的引进,华夏人最先具备了制造的能力。然后慢慢开始由制造能力向两端去延伸,一端是产品研发与设计,从产品定义开始,然后造型设计,再到产品设计和工程开发。另一端,是销售、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

合资时代的下半场,羽翼渐丰的华夏汽车产业,逐渐向附加值的高位进军。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长期以来汽车企业所说的“核心技术”这个词,其背后的内涵实际上一直在发生变化――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华夏人不会开发整机的时候,整机就是核心技术。当华夏企业会开发整车了,从0到1做出来了,跨国公司的策略也会随之变化。此时的核心技术就变成了:“车上某一个零件,你华夏人干不了,我就卡在手里,没有这个件你就装不出来一台车。这个零部件可能十年前是一个价,现在你不会做,那人家就疯狂涨价,你绕不开,这就是核心技术。”

诸如此类“卡脖子”的事情,在装备制造领域最为常见。当年华夏盾构机几乎全部进口国外,而现在华夏人掌握了整机的开发技术,跨国公司一看你们都会开发了,行。但里面有一个核心零部件你不会干。好,我以前可能卖10万,现在我卖100万,你也得买我。没办法,这就是核心技术。

对于汽车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跨国公司来说,现在还能卡住华夏人脖子的“核心技术”,可能是发动机里的某种新材料,也可能是发动机内的某一个核心的阀或者泵。

这是工业基础的问题,没有捷径。要么继续全球化,要么自力更生补短板。

而从这里也能看出,华夏一直以来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卡脖子,所以我们只能不断自力更生,直到周方远重生前的日子,华夏已经重新站了起来,尤其是工业方面,拥有几乎完整的工业链,或许某些地方和西方世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还不是一两处,是很多地方。但即便如此,完整工业链带来的,就是强大的制造能力,就是不被卡脖子。就算被卡了,最差也还有替代品,而不像是绝大部分的其他国家,一旦被卡了脖子,可能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都会瞬间崩坏。

这就是华夏和其他国家所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说周方远此时入局还有一桩好处,那就是国产车部分,如今还未完全崛起。一大批国产车企,如今还在艰难摸索之中,未来再过十年,确实是国产车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如今,还是进口车和合资车的天下,包括上下游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这个时候远方集团突然插手,就有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再加上世爵在外部进行支援,一些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能很好的融入进来,成为远方集团的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