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8.保险

最爽新人生 老眼儿 2419 字 11个月前

从这一点上看的话,其实我国和米国,差别还是蛮大的。

为什么要提米国呢,因为很多人一说保险,就说米国如何如何的好,国内如何如何的坑人,然而事实上,因为国家政策的不同,一般人看到的,只不过是很片面的东西罢了。

米国那边呢,施行的就是商业保险的政策,政府行为很少,远不如国内这么普遍。这也就导致米国人对商业险更加热衷,也更加的习以为常。

就好比周方远以前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看到的,伯纳戴特和佩妮的一段对白中,她将为刚出生女儿购买人寿保险和挑选幼儿园并列安排在了必备的日常生活规划中。足以见得,在米国,保险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如果一个成年人不买保险,会被视为对生活没有规划,得过且过,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家人没有责任心。

对照一下,国人的保险意识,差距有多大呢?

举个例子。

同样是200万元财富,在国人和米国人那里会有什么不同呢?通常来说,如果是一个国人,会将200万全部留给孩子,不得不感叹我国父母的伟大。但如果是一个米国人,则会用100万元买1000万元保额的保险,受益人写成孩子,未来留给孩子的就是1000万。然后把剩下的100万元花掉。

例子虽然简单,却让你看到了两国人截然不同的保险意识。

而且实话实讲,米国的商业保险也确实是比国内的保险更加发达,毕竟人家从一开始,就很少有政府行为在里面充当角色,而我国呢,不过是近几年才开始盛行商业保险的,在此之前,不都是国家来负担老百姓的未来保障么?而且不仅仅是近几年,就周方远所知道的,即便是再过十年,国内的商业保险,依旧是发展缓慢的样子。

购买保险的初衷是立足于其保障功能,仔细分析自我和家庭的风险,以此为基础制定保险规划。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过几年,人们的保险意识固然是逐步提升,但有不少人对待保险的态度却偏离了其本质,更专注于保险的投资理财功能。事实上,保险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保障。虽然社保普及度越来越高,但仅凭借社保,并不能覆盖足额的医疗报销。购买商业保险,尤其是健康险和重疾险,是对社会保险的补充,能提高保障程度,降低医疗费用支出。万一家庭成员发生重疾,可以保证家人的生活质量不受到太大影响。

周方远对这个,其实了解的真的是不多,他本人并不是从事保险业的,前世今生加起来,也很少涉足保险领域。

但是王子木是这方面的专家,两人的聊天里,王子木就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保险的不同。

国内的人寿保险,基本可分为“消费型”,“储蓄型”以及“万能险”,“分红险”。米国的人寿保险,不管保险公司如何宣传,其本质就五类。“term”,“wholelife”、“universallife”、“indexuniversallife”以及“variableuniversallife”。

term,算是对应国内的“消费险”。一般term,也就保十年,二十,最多三十年。这期间有事,保险公司赔钱,没事,这保费就算是贡献了。

wholelife,比较像是国内的储蓄型保险。保费贵,但是保证你的现金值。基本上120岁的时候,如果你还健在,你自己交的钱加上这么多年累积的利息,正好等于保险公司应该赔付的。所以,wholelife,活得越久,保险公式越没风险,直到风险为0因为最后所有的钱都是你自己投入的钱。

universallife,对应的该算是“万能险”。特点就是保费缴费方式灵活,想多交少交,在一定限度内都随意。米国的ul,回报率是根据目前的利率来定的。八十年代的米国是高利率的时代,那时候的ul,可谓是风头很健,可随着后来利率的不断下滑,这种保单的收益性自然也差了太多。

indexuniversallife,这算是典型的“投资型保险”了。说白了就是在保险里面炒共同基金。不过,这类产品,风险高,收益嘛,谁炒谁知道。国内有段时间也风行这种保险,不过基本上赚钱的少,赔钱的多,里面的道道,自己理解吧。

iul,算得上是近十年米国保险业的当红产品。国内的保险还没有类似的和股指挂钩的产品。人们经历了vul的大起大落以后,都青睐这种风险小的产品。不过风险再小也还是有风险的,如果有保险经纪人告诉你iul是百分百无风险,那他/她的专业性值得质疑。

总的来说,米国的保险,更全面,种类也更多。当然了,发达保险的背后,就是留给普通人的漏洞,也越来越少,甚至几近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