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喜在清河市,清河市在当时,治安还算比较不错,不像后来黄堂去那边的时候那么的乱七八糟,跟个乱葬岗似得。
胶东三大市区,清河市,东阳市和澄海市,黄堂是土生土长的澄海市人,而王大喜,是土生土长的清河市人,也是孤儿,但是他现在已经不怎么回清河市了,因为他的更大的市场在北方的京都,和泉城省城!
王大喜还抓紧一个机会,那就是学生市场。
这个抓学生市场的规则,或者说惯例,是从当年国家领导人一声令下恢复高考开始的,恢复高考的时候,王大喜就看准了学生商机,直到后来,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就在泉城大学城附近,开始赚他的巨额财富。
泉城有两个大学城,分别是南大学城和北部大学城,王大喜在有能力了之后,也就是从最初推着小推车卖包子到往后的十五年后,他终于可以在两个大学城附近,都开了自己的王大喜包子铺。
他直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可见他对自己的包子铺有着绝对的信心。
到了二零零几年,大概是零三零四年,大学城附近开始流行网吧了。
网络在国内兴盛一时,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巨头,开始兴起,而网吧那边呢,大量的学生,花钱去上网,个人电脑还不是很普及。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去上网的穷学生,或者中层学生,他们就不但需要吃早饭,还需要吃中午饭和吃晚饭,这个时候,王大喜包子铺的商机又来了,王大喜派了雇员,专门去和网吧老板联合,在网吧里卖包子,这一下子立马在泉城大学城附近的网吧一条街火了!
人人都知道网吧,也就都知道王大喜包子铺了。
而后,王大喜包子铺稳扎稳打,等到了这五年六年,开始兴起了一个新的旋风,那就是是外卖行业。
没错,外卖行业的兴起,让大家都知道了网络订餐,只要在网上下载一个网络软件app,放在手机上,就可以订餐了。
四十分钟之内,配送员就能送货上门。
并且还支持货到付款呢。
王大喜第一回卖包子,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当时,不少的跟着改革开放起步的商家都发了财,记得最初那个年代,吃大锅饭的年代连偷着种棵西瓜,都不行,养个羊,也不行,叫什么撬社会主义墙角,赵某的话说,叫薅社会主义羊毛。
而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王大喜当然是没本事去高考了,他只有小学文化,后来虽然成名后通过自学,有了高中水平的文化,但是离高考,那是天差地别。
那怎么办呢?去给那些学生卖包子。这是王大喜自己想出来的致富的路,是独创的,独一无二的。
记得那年,还是大家去银行存钱都不敢存的年代,因为大家怕自己钱多了,被抓去批斗,怕被斗地主,那个年代头几年,还是贫下中农最光荣的年代嘛,王大喜,第一个想出来的,就是做饭卖,做什么饭好卖呢?当然是包子了。
恢复高考后,农村人看到了出头的希望,城里人又何尝不是呢?
不少的有志青年呢就开始专心备考,这个时候,王大喜就开始去城里卖包子。
王大喜很艰苦的,推着自己的小车子,那个年代连个三轮车都没有的。
都是自己推着车,好在他是清河市人,清河市地势平稳,虽然是丘陵地带,但是却没有太险峻的山丘。
所以,他推一个半小时,去到城里,就是去卖包子的。
一开始,他没有信心,只做了两百个包子,觉得实在不行就便宜卖了,但是,没想到,在城里的集市上,他吼开第一嗓子,就有三个人来买他的包子,价格嘛,也很便宜,但是依然有一半的利润啊,除去了人力成本,不算人力成本的话,还有很高的利润可言。
很快,大概两个小时,他的两百个包子,就销售一空。
王大喜挣到了钱,看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他赶紧第二天,起了个早,包了更多的包子,并且分为两种,一种是素馅的,一种是猪肉馅的包子,胶东地区的人,都爱吃猪肉包嘛,他于是把猪肉包贵一点,素馅包子便宜一点点,就这么卖了。就这样,第一笔生意第一桶金,就赚到了。
王大喜很快,就赚钱买了一个脚蹬三轮车,这脚蹬三轮车,一下子就让他感觉到好似走到了人生的巅峰一般。
接下来的三年半的时间里,他每天的工作,都是去城里卖包子,三年内他的雇员,也从他自己,变成了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