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2章 雷劈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2353 字 2024-04-22

“圣上根本不是遇刺,而因身负重伤,为防变乱,才隐瞒行程,悄无声息回京,不想柳氏意图擅权,竟串通柳彦、贺澄台等,将圣上拘禁紫宸殿中,圣上现下,恐怕已经被害!但好在圣上并非对中宫毫无防范,返京之前,便已送密信予同安。”

韦海池挑眉道:“众所周知,圣上素来敬重先君仁宗,对仁宗之女同安,也历来疼惜,同安所得密信,书明若遇变乱,中宫企图擅权,求助雷统领护侍,入长安殿,知会老身,圣上真正谕旨,太子即位后,由谢饶平、韦元平、陶葆仪、冯继峥四位臣公辅政。”

十一娘微哂。

韦海池的确老谋深算,深知由她执政,务必会引朝臣质疑,干脆退居幕后,却借此时机,让谢饶平、韦元平之流东山复起,又兼冯继峥与陶葆仪已经反目,自然不难笼络,这样一来,与她直接掌权,并无多大不同。

这计谋虽然不算周密,可走投无路的韦海池,也只能背水一战了。

“老身深知,如今禁军宫卫,仍由柳彦掌控,但柳氏,除非今日,你将老身、同安,以及满朝文武,尽皆诛杀当场,否则万万不能得逞!”

陶葆仪却并不因为自己眼看要成顾命重臣之一,便轻信太后这套说辞,他公事公办道:“请问同安公主,是否真得圣上密旨。”

太后胸有成竹。

她与同安早已定计,且同安还能模仿贺烨笔迹,伪造一封密旨又有何难?关键在于,就算皇后狡辩,但已无法让贺烨活生生出现在众臣面前,柳氏不是声称贺烨仍然在世?只要证实贺烨已经驾崩,那么同安手中密旨,便比柳氏手中谕旨更能服众。

柳彦虽掌宫卫,但韦海池担保,皇后不敢下令诛杀朝臣,而且只要坐实皇后篡逆,绝大多数禁军与宫卫,也不会再遵柳彦节制。

“这封便是天子密旨,陶侍郎大可验看。”韦海池理直气壮取出“证据”。

然而这个时候,却忽有变故发生。

“这封密旨乃伪造。”

惊人之语,正是出自同安公主之口。

群臣震惊,韦太后更是僵怔当场!

只有十一娘微微一笑,如释重负。

她不是因为渡过劫难,而欣慰于同安到底悬崖勒马,没有如她担心那般执迷不悟,陷入绝境。

“我从未收到圣上任何密旨,却因太后逼迫,软硬兼施,让我务必毁谤皇后,以助太后再掌政权。”同安说着话,已经膝跪当场:“大母恕同安不孝,虽尊大母为亲长,但这回……实在不能有违大道,助长大母行此篡逆之罪。”

却又直视十一娘:“同安之所以假意顺从,游说雷统领护侍大母前来朝会,只因市坊流言四起,同安也惴惴不安,实在牵挂叔父安危,还望皇后能够当着诸位臣公面前,如实相告,叔父现今……究竟如何。”

这也是陶葆仪等等臣公,共同的担心,此时他们也无睱理会如遭雷劈,又惊又怒的太后,尽皆跪恳,呼吁至少能让政事堂官员,面见天子。

“有劳诸位臣公挂心了。”

随着这一句有气无力的话,贺烨终于从大殿北置那面巨大的屏风后踱步而出,步伐虽然虚浮,但仍能端端正正坐在宝座之上。

对同安,当然也是笑意温和:“朕暂无大碍,同安不需忧虑,此乃朝堂,不宜家人叙私,同安可行告退,往紫宸殿等候。”

又冷冷看了太后一眼:“朕虽中剧毒,多得皇后送朕出征时,苦口婆心劝慰携带凌虚天师炼制半枚仙丹,故而尚能生返京都,太后如此震惊,是否又该质疑朕乃借尸还魂?”

连连摇头:“太后甚至提前身着丧服,看来料定朕必然难逃毒手,也多得朕早有防范,知道太后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故弄玄虚,果然,太后便意欲逆乱,朕不敢凭空质疑嫡母居心不良,还望太后当着这多臣公面前,解释解释,为何如此笃断朕已然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