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娘却迟迟无法下定决心,还是贺湛提出一个人选:“此人,非贺珅莫属。”
仁宗无后,最大的得益者便是贺珅,因为贺衍若有子嗣,皇位又哪里还轮得到贺珅之子贺洱?更不要说贺珅谋逆之行已被韦海池证实,说贺珅早藏祸心,倒也符合逻辑。
但仍有缺陷。
“死无对证,到底不能禁绝谣言。”十一娘担心道。
“五姐忘了,仍有人证在世。”贺湛吐出三字:“莒世南。”
“贺衍之死,虽为莒世南造成,他也的确曾获贺珅指使,但……”十一娘迟疑道:“与吐蕃结盟一事,莒世南功不可没,然此功密不可宣,若曝其罪行,莒世南岂有生机?”
与吐蕃议和后,莒世南便“功成身退”,吐蕃王族本不知道一度深得他们推崇的“异士”真实来历,大周更不可能宣告莒世南的功绩,否则传至吐蕃,离间之计也就昭然若揭,吐蕃赞普哪会容忍自己被大周皇室愚弄?到时撕毁和约,两国又会再生战乱。
这样的功劳是不可能摆上台面的,若揭曝莒世南弑君之罪,他哪有活路?
十一娘早对贺衍恩断情绝,她不会因为贺衍之死仇恨莒世南,所以这件事,她虽已经察知,却一直隐瞒贺烨,就是担心贺烨知情后,不顾莒世南也算对社稷有功,毫不留情下令处决。
“五姐,现今情势,已经不容犹豫了,我提议之前,已经与莒世南面谈,他对于曾为罪孽,引发纷争,至今难以释怀,他愿意承担罪责,只有一个条件!”贺湛道:“便是为怀恩王及十万义士,平反昭雪。”
施延的父亲吴固,是被德宗下令斩首。
原因便是崔后病殁,德宗悲痛欲绝,吴固当时职任尚药局奉御,德宗迁怒其失职,不问青红皂白便将吴固处以极刑不说,甚至下令抄斩吴固满门。
当时不仅渥丹的祖父裴相,就连徐国公崔政,也无法劝服德宗,崔政因为不忍,悄悄将吴固幼子营救出来,并交给族弟崔牧,为这幼子寻一妥当门户,代为养育。
崔政之所以拜托崔牧,是因谨慎之故,那时崔牧因女儿还未入宫为后,在朝堂之上默默无闻,由他行事,更利于掩人耳目。
崔牧却图省事,干脆把那幼子交给吴固的门生抚养,故这孩子后来改姓施,就是施延。
到小崔后入宫,认为施延可以利用,于是经笼络之后,暗中荐举施延入职尚药局。
施延感激崔牧救命之恩,对于小崔后自然言听计从,不过他为报答救命之恩,在尚药局蛰伏多年,年岁越老,青年时的义气逐渐磨灭,渐渐不满于眼看贺烨即位,竟未将他升任奉御长官一职,仍然要忍受隋逢帱在上压制,那日仅仅因为些许矛盾,竟导致积怨爆发,酒醉后竟将如此生死攸关的机密,告诉了下属曹安。
以至于闹得遗害无穷,几乎没法收场。
江迂问清情由,也是懊恼无比:“你心中有不满,为何不直言相告?你当圣上真信任隋逢帱,无非是因太后还在长安殿,闹个什么头疼脑热,大可由隋逢帱出面应对,省得牵连无辜!你就没想想,圣上才刚即位,便将你升任奉御,岂不显明你为圣上耳目?太后还能放得过你?随便找一借口,就能陷你于失职!”
施延这时也是悔之不及,脸色灰败:“确怪我鬼迷心窍……也罢,下官自己闯下祸事,甚至可能牵连圣上,已经无颜面对崔公及义烈皇后,自遗其咎,怨不着旁人,阿翁放心,下官决不会连累阿翁,只是……家中妻小,还望阿翁能够保全,他们可未参与这些罪行,将来只望能得宅居一所,薄田数亩,让他们不至于衣食无着。”
江迂虽怨施延行事不慎,见他如此情状,又明知施延性命难保,却也不好再过于怪责,只好将施延那话禀知皇后,再求情道:“施延养父养母已经过世,他又是年近四十才得一子,如今尚且不足十岁,老妻只是寻常出身,眼下又还体弱多病……老奴跪求皇后体谅,庇护施延妻小,只要孤儿寡母能逃出性命,今后生计,老奴自会叮嘱侄子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