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晚虽说同床共枕,却如异梦殊途。
十一娘醒来的时候,枕畔已冷,不见人踪。
她觉得前所未有的疲累,连说一句话的力气都没有。
可她不能懒惰,她必须振作精神,才能继续迎战,韦太后不会容她喘息的机会,沈氏决不会是韦太后备下的唯一后着。
“殿下打算如何处治沈氏?”柔洁问道。
“我曾经说过,她若再行触律之事,贬为奴婢,我留她一条性命,但并不意味这回也会小惩大戒,必须要让后宫警慎,泄露宫闱必受重惩。”
十一娘神色严肃:“传我之令,召传嫔妃集会篷莱殿。”
这便是决定要将沈氏之罪宣之于众。
而沈务汖的处决也很快下达,虽免死罪,但贬流琼州。
天子并没有隐瞒,之所以宽赦沈务汖死罪,皇后劝谏至关重要。
这让杜渐知、陶葆仪等官员若有所思,就算冯继峥似有讥嘲,质疑皇后此举仍然是为保全声名,笼络人心,尤其陶葆仪,竟出言驳辩:“就算为何贤誉,只要行事公正无私,便该当推崇,冯公难道希望皇后毫无忌惮,火上浇油,导致沈务汖因圣上震怒而被处死?”
冯继峥竟哑口无言,大不满太后一心只图离间帝后,却不顾皇后收买人心之举。
他不知道的是,因为太后几番设计,嘉程似乎当真赢利了契机。
这日午后,十一娘才听闻望日朝会上发生之事,并非她有意刺探,而是天子已经下令,沈氏串谋其父,刺探宫闱,罪不可赦,立即押入狱中,审决处死。十一娘作为后宫之主,当然无法置身事外,因为她必须察证,担任彤史的女官,有无泄露秘闱。
彤史录薄,唯帝后有权察阅,莫说沈氏区区一个宝林,便连太后论来也无权调阅问询,然而因为帝后不同,对于执管宫规是严是疏也有所不同,比如仁宗朝,太后便完全可以调阅各司录薄,又比如英宗朝,皇后无宠,贵妃得宠,故而皇后反而无权支使女官,女官们只对贵妃唯令是从。
可眼下的情况是,彤史绝对不能泄露闱录,倘若真被察实罪行,只有一条死路。
不过经十一娘察证,彤史并没有泄露私闱,那么她立即便能确定,这一事端又是出于太后的阴谋。
要说来皇帝有没有召幸嫔妃,临幸何处,也不是唯有通过彤史才能获知,可贺烨却步步诱逼,导致沈务汖自认罪行,又刺探宫闱虽说是死罪,但皇帝完全有权宽赦,沈务汖的行为并非罪大恶极,如杜渐知、陶葆仪等官员也都知道皇帝为何震怒,他们是忠直之臣,自会劝谏帝王不能因为私怒随意处死臣子,但贺烨显然坚定主张,要用沈务汖杀一儆百。
君臣相持不下,十一娘认为这才是韦太后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
而根本无关天子是否听谏,答应雨露均施。
如果沈务汖获死,正统系诸多官员便会坚信冯继峥等人的毁谤,认为中宫之势已经足以引发祸乱,杜渐知、陶葆仪等正直之臣,便会彻底与后系对立,这当然不利于十一娘的谋划,唯令之计,也只能劝阻贺烨宽赦沈务汖。
但贺烨显然还在为十一娘答应安排侍驾的事耿耿于怀,已经有一连十余日未曾踏足蓬莱殿,江迂倒是亲自过来劝和几回,希望皇后能主动结束冷战,但十一娘认为她往紫宸殿一去,岂不是授予太后把柄,又会利用这事质疑她媚上固宠,而且她确然不愿再让贺烨误解,认为她一心一意只愿与他长相厮守,关于召幸嫔妃之事,她不能退让,那么就算主动示好,也无法开释贺烨心中的块垒,说不定又会发生争执,让两人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故而这十余日以来,十一娘也无动于衷,可是这日,她不得不主动示好了,于是请来迟儿共用晚膳,又遣了江怀,前往知会贺烨一声。
皇帝陛下虽然果然来了蓬莱殿,但神情颇为严肃,好在有迟儿承欢膝下,居中调解气氛,贺烨渐渐才有了笑容,晚膳后并没再往紫宸殿去,待迟儿请辞,贺烨颇有闲情地提议红炉煨酒,打算与皇后把盏交心。
这酒很快便喝不下去了。
“伊伊竟为沈务汖求情,伊伊难道不知,我为何要将他处死?!”
“圣上处断有失公允,纵然是想杀一儆百,只怕也难掩悠悠众口,且靠杀戳树威,只能令朝臣畏死而缄口,不敢犯颜直谏,岂不有违圣上治盛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