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敢干政。”同安连忙申明:“在晋阳这些年,儿受到尹二郎及阮娘子不少照顾,也没其余办法报答,只想着……倘若尹二郎能居五品官职,阮娘子也能得封县君,阿叔若有决意,我也好提前向阮娘子道声喜,让她安心。”
贺烨笑道:“尹绅乃进士出身,职历又经数迁,才干资历都堪当重用,我原本考虑着授职他为三省官员,只现如今另有一件要事需要交付予他,打算先授鸿胪寺少卿之职,正四品,阮氏可封郡君。”
同安并不知三省九寺这些职署的具体事务,听说尹绅有望拜四品之职,也就心满意足:“如此,我便可以向阮娘子道喜了,让她安心等着受封郡君。”
说完也不再耽搁皇帝陛下的公务,极是雀跃的告辞。
贺烨起初不以为意,但事后细细一品,不由疑惑:同安言下之意,似乎阮氏颇为不安,难道是因尹绅从前只是县令,她不得命妇恩封,而心怀不甘?但阮氏看上去又不像虚荣之人,否则十一娘也不会与她那般交好,莫不是同安误解了阮氏,自作主张替她探问消息?
但就算阮钰颇有些虚荣,贺烨也并不认为算得上一件隐患,故而疑惑一阵之后也便置之脑后了,既不曾向十一娘提起,就更加不会因此小事更改对尹绅的任命。
尹绅颇有执政之能,但贺烨认为他的才能不仅如此,与吐蕃之战,目的是乃修和,但鸿胪寺现有的官员在贺烨看来却难以担当出使吐蕃,与其赞普贵族协议斡旋之事,陆离、贺湛又另有重任在身,一时之间除了尹绅,贺烨心中没有更加适当的人选。
鸿胪寺少卿乃事务官,理论上并无决策政务之权,当然不及三省官员位高权重,但尹绅在贺烨的心目中,日后是可以担当国相的栋梁之材,不似邵广,虽风骨崚峋,却锋锐过度,更加适合御史言官一类直言敢谏的职务,如若决策政令,未免显得不够面面俱到,若让邵广担任使臣,就更有过于强硬之忧,无法做到软硬兼施,和吐蕃谈崩了都有可能。
也只能暂时委屈尹绅,待平定诸多外患,再调任政务官了。
同安并非径直来的长公主府,而是听说阮钰前来探病,她才跟随过来,只与李氏并无深厚交谊,心中有些不耐这样的应酬过场,又担心被李氏看了出来,在姑母面前说嘴,让长辈埋怨她凉薄。她想现如今已经不被多数亲长关爱,外人看着她尊荣无限,处境实在凄苦,再经不住任何落井下石了,需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若招致众口责备,叔父说不定也会埋怨她惹是生非,渐渐也会听信这些谣言,疏远冷落她。
所以她强忍住心中的浮躁与不悦,也不摧促阮钰告辞,反而说今日是有意邀约阮钰前来看望表嫂,没想到让阮钰赶了先。
阮钰受十一娘所托,照顾了同安数载,知道这位金枝玉叶行事风格,心事深重,却不肯向人倾诉,更不轻易与人相交,表面上看着和气,甚至还透着几分奉迎,她心中究竟在想什么,旁人实难猜透,阮钰觉得同安待她并不亲近,但同安又还肯与她来往,又疑心是自己误解了。
长公主挽留客人用膳,见同安一口答应下来,阮钰便更加不会拒绝,她也没有觉察同安的不耐烦。
这样一耽搁,大半昼便过去了,同安眼看着今日是无法再往尹宅做客,心中更是郁烦,她这日出宫散心,情绪仍然没有半分好转。
回到宫中,原本想着应往蓬莱殿走个过场,忽然又改了主意,转道去了紫宸殿。
江迂虽知皇帝陛下仍在批阅公文,但同安却不比常人,江内监当然不会阻拒,只是陪着小心,先领了同安往内堂,解释一番因何需请公主稍候片刻,才去圣上跟前通传。
贺烨昨晚听十一娘提过一声同安今日出宫之事,以为同安是来向他道声平安,也就先放下了手头的公务,他知道自己最近忙忙碌碌,自同安回宫,也没抽出空闲来关心侄女,在晋阳的几年,逼于无奈才让同安另居旁处,如今再不需要遮遮掩掩,原本应当向从前一样,多多陪伴这个命运多舛的侄女,安抚她今后再也不需忧虑。
叔侄两闲话没几句,贺烨便听说同安今日是去了长公主府,顺便问一句:“我听阮岭说他媳妇大有好转,皇后为此也十分庆幸,你今日看着,情形如何?”
“虽身体尚还虚弱,但确然日渐好转,姑母对凌虚天师也感激十分,有心盛情款待,迎天师到家中小住,凌虚天师却拒绝了,仍留在上清观,隔上三、五日,才来替表嫂诊治,也不收受姑母以重金酬谢,说姑母若真有心,不妨将这些钱财捐助善堂,姑母听了也不敢怠慢,只姑母可没那多闲睱筹建善堂,说是以天师名义,送去平康坊善堂。”同安笑道:“儿方才知晓,那善堂原来是叔母旧仆碧奴筹办,也想着尽一分力,时常过去帮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