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夫人显然六神无主,范阳夫人也是只顾垂泪。
“明早前在外,谁未听详细,不过也能料知德妃为何悲愤,德妃声称事关阖族兴衰,明尚觉不及,还望大母与母亲重视,此事分明关系我秦氏一族存亡。”
秦霁与兄长之间本有矛盾,以为兄长不会为她出头,听了这话,先是如释重负,又再抽泣道:“兄长说得极是。”
“极是?”秦明挑起眉头:“那德妃可知,燕国公府之所以面临危难,皆因德妃而起?”
“阿兄!”
“德妃声称圣上愚弄秦氏一门,是在质疑圣上忘恩负义?敢问德妃,父祖如今节制西疆数十万大军,圣上数次表彰燕国公府满门忠烈,秦氏族人,包括微臣在内,得获恩惠提擢,俨为勋贵之首,世人皆知我燕国公府厚沐皇恩,功标青史,愚弄之说从何谈起?再问德妃,皇后何曾羞辱于你?若非皇后恩允,德妃今日怎能归省,拜贺祖母寿诞之喜?德妃要让亲长为你讨回什么公道,你可知此言论若然泄露,御史言官,便有理据弹劾德妃唆使家族谋逆,届时我秦氏满门,方有夷族之祸!”
秦霁气得胸口阵阵灼痛:“柳氏虚情假意而已,阿兄怎能信以为真?圣上若不曾愚弄,为何隐瞒我柳氏早已向他投诚,亏我这些年来,诸多担心,甘愿忍辱……阿兄你是不知……”
“我没有什么不知!”秦明冷冷看向德妃:“我早便知道帝后在潜邸时已然齐心协力,我早便知道皇后不会助纣为虐听令于韦太后,若非皇后救命之恩,臣早已病死于疟疫,尸骨焚为灰烬,虚情假意?广阳危难之时,多得皇后力挽狂澜,非但救了臣区区性命,还有万千百姓,也多得皇后及时援救,广阳当年若失,苇泽关不守,秦氏满门,已因战败而被处斩,德妃当然也不能苟全。”
但秦霁哪里听得进秦明这套理论,她被兄长的话惊呆了。
“阿兄,你竟然也……就算柳氏于你有救命之恩,可我才是你一母同胞血缘手足,你怎能,你怎能为了外人,背叛我!”
秦霁的确是因为徐舒几乎剖心析胆的劝阻,才没有在盛怒之时直闯紫宸殿寻贺烨理论,但她听进耳里的,并不是徐舒“万万不能触怒圣上”的警告,而是“贵人之仰仗,应为燕国公府”的提醒。
公道她是无论如何都要讨回,但若自己出面,触怒贺烨,无非引来柳皇后的讥笑奚落而已,更关键的是万一触怒贺烨,禁绝她与燕国公府来往,在深宫之中,她的冤屈无从申诉,岂不把自己憋屈死?
是的,现在不像潜邸之时,她与家人分隔两地,她已经恍然大悟,洞谙贺烨的圈套,她是该与家人从长计议,燕国公府的荣辱兴衰,不该由她一个女儿独立承担,父祖虽仍在外征战,但祖母、母亲、兄弟皆在长安,事关一族荣辱满门兴衰,他们必须与她齐心协力,不能容忍京兆柳如此欺辱,不能容忍天子过河拆桥。
中秋节后,再过两日便是祖母六十大寿,柳在湄既然因为贤厚之名,允准了她回府拜寿,那么她当然要趁此时机,与家人好好商议,说服祖母,书告父祖,以燕国公府之名,向天子施压!
秦霁半点没有意识到,这是徐女史的缓兵之计。
徐女史也是逼于无奈,如果不行此计策,根本就无法劝阻德妃触怒天子,为求自保,她当然要想方设法保住德妃,在她看来,德妃虽说愚钝,空有野心毫无智谋,燕国公府既然能得天子如此敬重,想必燕国公夫人等长辈不会纵容德妃胡闹,那时德妃之母,范阳夫人入宫拜会,看上去也还通情达理,德妃长嫂韦郡君更与皇后亲近交好,有她们劝诫,岂非比自己这个婢侍更有效用。
故而这日,当德妃获允归省,特意让徐女史及何掌事随侍左右,徐舒尚还心怀饶幸,以为经此一行,至少能够换来平静一时,但何掌事依然是个祸根,一味只知煽风点火,毫无危险意识,今后她不能再纵容何掌事蛊惑德妃了,必须得想办法力压何掌事一头,防范德妃经她挑拨,行为祸事。
然而当徐舒伴随德妃归省,见范阳夫人等欢天喜地迎接德妃进入正堂,这个不省心的主人,竟然不等拜贺燕国夫人大寿,当着众多人面前便开始失声痛哭之时,徐舒心里那叫一个瓦凉:德妃你这是来拜寿,还是来哭丧?燕国夫人难道不是你嫡亲祖母?!
又见燕国夫人,竟然直接询问“霁儿可是在宫中受了委屈”?范阳夫人居然也手足无措跟着红了眼眶,徐舒冷汗直冒,也只好万念俱灰地听何掌事跟着德妃嚎丧:“两位夫人在上,可得为德妃讨回公道!”
不合常理,太不合常理,燕国公府究竟是怎么位及人臣、深获帝心?一门女眷,竟没有一个明白人!
好在是终于听到一声长叹:“德妃定是因为挂念父祖仍然征战在外,才至于如此失态,母亲姒妇亦莫担忧,待德妃拜贺之后,再往后堂细细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