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0章 转眼一门二夫人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3445 字 2024-04-22

韦太后刚缓过一口气来,却见贺烨忽然神色大变,她的心里不由又是一阵发紧。

“莫不是任氏?太后,这也未免……任氏虽获太后青睐,承欢膝下她也当然情愿,只任氏……比三弟还略年长吧,倘若为三弟之嗣女……”

就连十一娘都险些忍不住破功,狠狠掐了掐指尖,才忍住暴笑。

韦太后重重吸气,胸口急剧起伏,白眼甚至都翻了一半,也不知她怎么摁捺了暴躁,竟能恢复心平气和:“圣上又在调侃,不过我择中稚子,确与瑶光不无干系,前些日我不是苦夏么,瑶光这孩子贴心,请了不少女眷陪我排遣,她家长姐,次女刚满两岁,生得珠圆玉润,学会说话不久,便很懂得讨我欢心,孩子既与我投缘,就想替她求圣上一个恩典。”

“太后既然有此意愿,朕理当成全。”

“大周建国,虽无为先君过继嗣女之例,但太宗帝时,认臣子之女为义女,和藩吐蕃,便赐赏其生父公爵之位,也算有例可循,另,我年事已高,教管三郎嗣女之职还当拜托瑶光,瑶光原本为公主姨母,出身世族,亦望圣上能赐封夫人之阶,以全公主体面。”

太后终于揭示目的,贺烨顿失好奇之心,他看了一眼皇后,见她分明没有异议,也便没有与太后继续唱反调。

只是出了长安殿,贺烨才道:“韦太后今日摆下这阵仗,无非是为了让旧党明白,她还有能力保全维护,但恩赏任氏姐妹又算什么荣耀呢?就算此二妇人,皆具夫人品阶,外命妇而已,胆敢嚣张跋扈,不用朕出手,皇后就能灭其气焰。”

“太后不会不知这些虚名难为诱饵,但她利用这一出,却能让圣上相信她已经黔驴技穷,渐渐,也就松弛了戒备,渐渐笃断太后已然接受败局。”十一娘尝试着把自己与太后易境而处,也就不难理解太后看似荒谬的行为了,又问:“陛下对任氏是何看法?”

“不自量力,野心勃勃。”

“很精准。”十一娘颔首笑道:“但这女子,一旦发现太后不可靠,又会向谁转舵呢?”

“向皇后。”贺烨笑得一脸奸邪。

除了两个“好”字,韦太后身为祖母,此刻却再也无法就亲孙女九死一生的幸运抒发更多惊喜了。

同安和亲突厥,曾为太后执政时“国策”之一,贺烨却敢公然拦劫毁坏两国联姻,要韦太后如今尚且得势,用这事端足够将贺烨治罪,可眼下得势之人却成了贺烨,而且同安和亲途中遇劫,论来并没有引起战乱,突厥的毁约不是因同安而起,现如今大周也根本没必要再向突厥低头,于国于民无害,世人只会称颂贺烨这叔父仁义,救侄女幸免于难,太后根本没有资格更加没有理由利用这把柄挑生质疑。

但同安的幸存却打乱了太后今日的部署,这个孙女回宫,感激的人是她的叔父贺烨,是当今天子,埋怨的人是她的祖母,自己这个大周太后,她为什么活着?她死了更好!

叶氏所生之女,果然为不祥之人!

但太后不能质问贺烨的“大逆不道”,更不能咒怨同安的幸存,莫说今日是她主动请来女官笔录这场会谈,到头来在史册青书上留下不慈污名,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脚?单就情势而言,她必须忍辱,必须要让贺烨相信她已经不再与他为敌,她担心的只是后族坐大,掣肘皇权,在离间帝后之前,她不能与贺烨反目。

“多得圣上,同安才得以保全,也总算是为大郎保住了一脉骨肉……但同安纵然回宫,待国丧期除,也该再为她斟酌婚事,我这祖母当初为了江山社稷,已然对不住她,总不能再因膝下无子孙承欢,再耽搁了同安终身大事。又我固然为大郎一脉庆幸,更伤三郎身后凄孤。”

莫说贺烨实在觉得齿寒,就连十一娘也没忍住看了一眼太后,乍闻同安幸存不显欣喜若狂,更甚骨肉未曾团聚,便急不可捺再打算着让孙女出嫁,看来韦海池今日是当真乱了分寸,作为一枚老戏骨,又是自导自演一出戏,竟演砸了。

脸上的粉墨,再也掩示不住骨子里的狠绝无情。

那女官也颤颤兢兢如实记录——闻公主安好,太后震惊,转而更伤穆宗帝短折无嗣。

妙的是这文笔,婉转惊而不喜,明写伤恸,暗示怨怼。

这笔录若真呈交史官记载国史,未知后世学者史家阅读,怎么推敲定论?

韦太后却丝毫未觉自己已经“演飞”,又听她长长一声咏叹:“圣上也知道,三郎虽为嗣子,非我亲出,但他生母到底是我同胞姐妹,贺珅大逆不道,死不足惜,可你姨母却是痴情人,为此变故,神智崩溃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原本还有三郎这么个寄托,奈何连三郎也短折不寿,她如今夫死子亡,也多得神智昏昏,适才未曾绝望寻死,贺珅谋逆,你姨母亦获连坐之罪,论来不当怜悯,我也不求圣上仍许她锦衣玉食,当作长辈荣养,我是想着,如果能为三郎过继一女,受我恩抚长大,将来我百年之后,念在抚养之恩,因三郎之故尊享金枝玉叶之荣,能为三郎生母养老送终,我心里也好过一些。”

千方百计,居然是要为穆宗帝过继一个女儿。

贺烨有些困惑,不知韦太后这番苦心筹划究竟是何目的,他倒不是一个小器人,只要无伤十一娘与迟儿,纵容穆宗帝过继一个女儿,就算封为一国公主,至多就是虚耗一份官奉而已,连同安都没有实授封地,穆宗嗣女当然也不会享有这份特权,也不怕这位公主胆敢嚣张跋扈,应允了倒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