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5章 名人的诞生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3595 字 11个月前

碧奴深深吸一口气:“奴婢从不曾奢望还能得知心一人,白首携老,亦明白阮少监虽说有情,奴婢也远远不能与李娘子相比,李娘子虽有嘱托,奴婢却不愿委屈求全,奴婢自问,做不到如李娘子一般豁达,所以奴婢拒绝了李娘子,奴婢未得皇后许可,却私下恳求莹阳真人,希望莹阳真人能请凌虚天师为李娘子诊治,若能助李娘子渡过此劫,固然大幸,若是不能,相信李娘子之儿女,今后有皇后庇护,旁人亦不敢欺凌。”说完重重叩首下去。

她虽说出身卑微,但不知不觉中仍然受到了皇后的影响,亦确有那么一段时间,动摇于阮岭的殷勤体贴,但她有自知之明,深知对于阮岭的多情,自己无非就是弱水三千,不会成为那唯一的一瓢,但纵管卑微,她还是想成为与三千有别的独一,尽管茫茫人海,也许是遇不上那有缘之人了。

同为女子,其实碧奴也替李氏不值,所以她依稀能够体会皇后的心情,阮少监的风流多情都能为世俗宽容,更何况天下至尊?虽说圣上十载以来,对皇后可谓一往情深,但将来呢?德宗帝当年何曾不是对崔后圣眷独予,可仍然不得不向礼法妥协,这才有了韦太后有了仁宗帝,有了大周这二十余载的动乱不休。

可皇后之所以能为皇后,就必须容忍这样的不对等。

但她不是贵族,甚至没有父母之命,大可不必理会媒妁之言,她还有选择的机会,不用屈从流俗。

若论爱慕……

碧奴承认自己对阮岭已然动情,以卑微之身能获贵幸赏识,她也曾经感念过这份情意,但不足够让她放弃尊严,甘心成为阮岭一生中,短暂的,众多迷恋之一,也是直到李氏病重之时,拉着她的手流泪嘱托一刻,她才察觉自己心中其实坚定的信念。

她的将来,不用附庸男子才能生存,为何还要委屈求全?是皇后赋予了她这一权利,她定要使这人生不留遗憾,她要光芒万丈的生活,替皇后甚至李娘子,多少不得不妥协与流俗的女子,完成她们不能宣之于口,却暗暗期许的希翼,是的,这就是她即将展开的人生,如此才能不负皇后,如此才能不负自己,如此才能,才能让弟弟引以为荣。

所以此次蓬莱殿之行,玲珑台一番交心后,碧奴终于不再迟疑,她不再侍奉皇后左右,也不再茫然于前途及归宿,她大方磊落的搬入了平康坊别苑,从此她便是这里的主人,不用受宠若惊,更不需谨小慎微,这里不只是她的立足之处,这是她的家,真正的,属于她的宅居,她可以在此大宴宾客,也答应会向皇后举荐有识之士,她开始以自己的名义接济寒门士子以及贫苦百姓,甚至也会为了受到豪强欺凌的弱小上告天听。

但这时的碧奴还想不到,有朝一日,青史之上,会留下她的名姓,当这个强盛的帝国终有一日湮灭于朝代更替,很多人都不能避免被历史遗忘,千年之后,做为女子,她却成为了不少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关于她的情感故事,竟然也能写进小说话本,戏曲里唱着,荧屏上演着,引发千万猜测,颇多感触唏嘘。

没有人知道她的初恋,其实就是阮岭。

十一娘没有告诉碧奴,交给贺湛的那一笔钱是用来蓄养仍然隐藏多处的死士私兵,不是她信不过碧奴,而是此事乃性命攸关,碧奴不知究竟,反而于她的安危更多一分保障。

私养死士,视同谋逆,纵然十一娘现今贵为皇后,一旦被察明罪证,也不能得到宽赦。

但她还不能解散这些死士,因为这些死士是为预防将来,仍有可能与贺烨反目成仇的武器。

在裴郑两族冤屈得以昭雪之前,她必须保留实力,如果贺烨拒绝重审旧案,这些死士便将成为图穷之时,那把决一胜负的利匕。

仅仅是这千余死士,发动兵变当然是以卵击石,十一娘只能利用贺烨的信任,争取阴谋策变的时机,虽说她每当想到逼不得已时,此一图穷匕现的凶险,也当然知道不管胜负如何,她与贺烨都将走到恩断义绝,这样的终场非她所愿,就算达成目的,人生也将成为一片废墟,但她不会动摇,这件事她必须完成。

她想这样的自己,不顾一切的自己,纵然在事成之后以死谢罪,恐怕也难以得到家人与世人的宽恕——对于挣扎于内忧外患的国家,华夏江山,贺烨这个皇帝是亿兆臣民的希望,但她因为私怨,却可能让这个国家再次陷入动乱与危局,她的父祖,是宁死不肯背逆君国的忠臣,应当一定不会原谅她如此作为,世人若知真相,亦会激愤声讨,斥她乃奸歹蛇蝎,诅咒她不得好死。

可她不会让世人知道真相,一切罪过,源于柳十一娘,无关裴郑二族,所以背负冤屈逝去的家人,不会因为她的行为而受到连累。

死后纵然永坠阿鼻,她亦无怨无悔,这是十一娘的执迷,二十载以来披荆斩棘,所为正是这唯一的,却坚定的执念。

即便不得宽恕与理解,她也必须完成这一执念。

但她这时的神色,已经不能隐藏自责,是盛夏之季,指掌却莫名透着森凉,连碧奴也感应到了皇后的异态,她很担心,同时又觉自己担负的使命极其重要,她已经习惯了听令行事,所以她并没有追根究底,毫不犹豫地应诺,又再提起一件事由。

“兴庆宫自从被焚毁,最近也在商议如何处理,似乎先有谢、韦等官员提议修缮,奴婢却听太夫人指斥如此一来,恐怕又难免劳民伤财,也有大臣建议干脆拆除,恢复市坊建制,仿佛是萧九郎写了一封策谏,上呈陛下,提出兴庆宫位于春明门内侧,与皇城及众多官署都算临近,莫如在此设置济民署,征召医官,收治患疾却无力请医之贫民,春秋二季由济民署向各处寺观发放预防时疫之药,亦可收容孤寡无依之老弱,抚恤残障等等,陛下已经允谏,并着殿中省阮少监执管此事,奴婢想,济民署岂非朝廷设置之善堂?”

这件事十一娘果然又不曾知闻,但对她的计划却也没有妨碍,颔首道:“虽说朝廷允建济民署,作用确然与善堂、置病坊等类同,但仅靠一所济民署,并不能完全保证贫苦疾患都能得到及时治疗,人力有限,朝廷收容病患便会区别轻重,然而不少贫苦身患小疾虽无性命之忧,拖延病情也会造成苦痛,我让你筹建这所善堂,便可接纳济民署无法顾及之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