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6章 老戏骨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3417 字 2024-04-22

太后抓紧了皇后的手,情态越显激愤:“我是不甘心!凭什么不能以后宫太后之名,实现德宗帝匡复盛世之愿?难道只因我们乃女子,天生就要低人一等?世人皆见位于权椅者威荣显赫,又有多少知道其中艰辛?伊伊,与其将江山交予贺洱,我当时设想,莫若交予信儿,我信不过贺烨,但我信得过你,当时我筹谋乃是,借任氏之手,除贺烨,再除秦氏,免却隐患,只要我翦除贺珅父子,那么便能将社稷交托信儿手中,你与我必然同心,有你教导信儿,信儿当然也能学成圣贤,继先祖列宗之志,使大周国祚长保安宁,你莫要怪我心狠,也许你此时还难体会,但当你真正身同感受,那时,便能懂得身处漩流,很多时候,确然身不由己,只能坚定果狠,方不至于遗祸后世。”

时至如今,太后当然明白无法以恩义说服十一娘听从指使,与贺烨的对决,她已然告负,一个失败者,一个甚至无能自保者,利用所谓恩义要胁对方舍弃夫妻之情而助她东山再起,岂不有若蚍蜉撼树?岂不正如自取其辱?所以只能借助利益,方能唆使人心。

利益就是贺信,是十一娘身为人母,当然必须庇护贺信的决心。

但挑拨离间的话,这时说来太过明显,贺烨刚刚才昭示天下帝后恩爱,纵然聪慧如十一娘,也必然会蒙蔽于如此的深情厚意,所以她只需要浅浅埋下欲望的火引,而不是立即引爆帝后之间的对决,当有朝一日,贺烨开始广纳后宫,蓬莱殿的四周住满了争奇斗艳的妃嫔,更不说还有野心勃勃的秦氏一直觑觎后位,如今江迂再不需要佯作听令继续让秦氏服用避子汤,贺烨更不需要维持疏远秦氏的假象,秦氏迟早会为贺烨诞下子嗣,贺烨膝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儿子,新一轮的储位之争必将拉开序幕,到那个时候,十一娘当然不再相信男人的山盟海誓,她会切身体会到宫廷斗争的无情,夫与妻,父与子,根本便没有所谓情义,人伦背后,是交锋惨烈非生即死,迷信软弱的一方,最终只能任人宰割死不瞑目,只有狠毒无情才是至胜武器,懂得这些的十一娘,才能成为她手里的利匕,精确无比的捅入贺烨的胸膛。

太后拉了十一娘的手,泪水几乎不需酝酿,便已冲褪了眼底的不甘:“你这孩子,几乎是在我眼前长大,我何尝不知你心地善良,你没有洞谙贺烨不臣之心,而为他温情所动,我便是知道你会不忍心,这才瞒着你,我也不愿让你挣扎于两难,我只是想着,利用任氏,待一切结束之后,你与信儿能回到我身边,我们齐心协力匡复社稷,为大周培育一代明君圣主,我知道你其实并没有这些野心,你只希望着一家人,能够安宁美满,可是伊伊,时至今日,你理当明白了,贺烨早便打算图谋帝位,所以你注定不能与世无争,你与我呀,都是苦命之人。”

十一娘在进入长安殿前,其实也并不如何注重一定要蒙骗对手,韦太后是否还会信任她,对于她之目的并无太大影响,但她又在怀疑贺烨这番大废周折,仍然是希望她能继续与韦太后虚以委蛇下去,甚至有可能是在试探考验,所以她还是制定了计划,并不打算这么快就与韦海池反目,然而切身体会到了对手这番唱念俱全的攻心之策,她实在是被恶心到了,她感觉到韦太后仍在暗中察颜观色,皇后瞬间激生了好胜心。

至少这一场戏,应当演绎得炉火纯青,就让韦太后再沾沾自喜满怀期望一时,到头来恍然大悟一直是被愚弄,且看神情又是如何精彩。

于是十一娘坚持跪拜,她将额头贴在手背上,将掌心贴在清冷的地面,压根不顾韦太后“一笔勾销”的宽容,主动坦诚了贺烨起事的始末。

“当年义烈皇后,与我可谓生死之战,德宗帝之所以决意立长,亦是因为深知我与崔后,我尚能容贺烨,崔后却必不容我与仁宗母子,衍儿孝悌,更重情义,奈何正是因为重情,因裴氏早亡,悲痛而不能视政,我奉先君临终所托,不得不担当社稷之重,这些年来殚精竭虑,皆为延保治世,匡扶正统……伊伊,我知道你才华出众远胜万千须眉,我是真希望你能为我分担一二,惜哉悲哉,乃是你仍处豆蔻之龄,我那衍儿竟就与世长辞,他膝下无子,虽崩前留下遗命,将君国托付我这孀居之人,我终究是,负愧所托。”

韦太后提起仁宗,这时倒真真悲不自禁,十一娘心中却一阵阵发寒——她这意思,似乎当年贺衍没有撒手人寰,竟有意让自己为贺衍后宫不成?

太后这说辞是否虚情假义已经不重要了,但十一娘只要想到这一可能,便觉不寒而粟,周身都不舒坦。

“当初随我一同,奉圣谕赐死义烈皇后者,便乃江迂,崔后临死之前,厉齿毁他半副耳骨,我乃亲眼目睹,又怎会疑崔后恨不能把江迂生吞活剥之恨?哪里能想到,江迂表面向我投诚,实乃忠于崔后,这不过是迷惑我一出苦肉计而已。”

说到此处,太后眼中厉色骤激,逼视向十一娘:“江迂背逆正道,宁愿自残而不弃追随贺烨,他之所图,决非是为忠诚二字,他虽是一介阉宦,但他并非没有家人!当年确乃是我收买江迂,只为防范崔后阴谋逼害我与仁宗母子二人,答应江迂护他家人安全,后来却听闻他之兄嫂,满门为崔后所害,故而信任江迂已然与崔后反目,如今想来,这怕又是一出苦肉计。”

“太后是说……”

“你怕是还不知吧,贺琰行三之孙男,虽乃庶子所出,却与剑南商贾陈宣炽达成姻好之约,只待国丧后,贺俶便会与陈宣炽之幼女成婚,可这位新妇,甚至比新郎还年长四岁。”

“是阿禄!”十一娘佯作震惊,却没有继续装糊涂。

“贺琰曾祖,乃德宗帝从祖,虽说依大周制法,贺琰父辈便非王爵,到底仍乃宗室之后,贺俶纵然庶支嫡孙,何至于低娶商贾之女?我据此质问贺烨,他倒不曾再伪装,承认阿禄为江迂侄女,也就是说,陈宣炽应为江宣炽,正是江迂胞弟。”太后冷笑道:“贺烨心目中,江迂才乃第一功臣,不过他初登大宝,自然不能将一介商贾封赏公侯,更不能公然委授宦官任职朝臣,贺琰亦为近臣,并乃皇族宗亲,却与陈宣炽结为姻好,显明贺烨已有筹谋,必定抬举宦官家族,伊伊,你看似贵为皇后,将来后宫之权,恐怕还要受拘于江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