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 丽妃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2360 字 11个月前

少年夫妻亲近一番,相互调侃,甜言蜜语说得并不太多,丽妃便问议和之事,听说顺利,却不如贺洱那样乐观:“太后难道就没反驳,妾身怎么觉得此事透着蹊跷,突厥求和虽说于社稷有利,然而太后怎会如此轻易就赞同圣上主张?”

贺洱刮了刮丽妃的鼻梁,不无亲昵:“也别把母后想得那般独断专行,于社稷有利之事,反对有何益处?母后虽贪念权威,到底执政多年,军政事务上,确然比我更加熟谙。”

“太后若真心系社稷,怎么会放纵贪官法吏横行,若当初允准蜀王殿下治政太原,营州哪里至于久久不复?晋王妃在太原收买人心,掣肘圣上,这都是因为太后放纵。”

“晋王妃的确已为隐患,奈何鞭长莫及,再者新政试行以来,百姓的确称颂,太原被治理得繁荣昌盛,故而徐大夫力谏废除新政,王相国等等竟然驳回,就更不说韦、谢二相。”贺洱也蹙起眉头——经过杜渐宏事件,他这时已然知道了元得志暗中投诚父亲,故而此时已然将元得志从太后党的阵营剔除出来。

“王相国是只看太原百姓富足,可天下要想承平,前提便是圣上执政,晋王妃不除,对圣上而言确乃隐患,暂时罢止新政无非权宜之计,奈何王相国等太过迂腐。”丽妃叹道。

“这些事也不能急于一时,不过今日突厥使提出,称臣纳贡等等条件都能接受,但务必要处死怀恩王,因为突厥察明,大亲王遇害事件,原来是怀恩王主使,用意乃损毁两国同盟。”

丽妃大惊:“圣上可千万不能许可!”

“为何?蜀王叔一直反对受降怀恩王,为何不借此时机……”蜀王虽是天子生父,但贺洱乃过继为德宗之子,故而这时称蜀王,只能称王叔。

“当初确然不应受降,但既已受降,怎能凭借突厥信口开河之说质罪怀恩王?突厥可有实据证明大亲王为怀恩王谋刺?这事太过蹊跷,许为太后阴谋,圣上可别忘记,同安虽死,还有一个谢六娘在突厥王帐,谢六娘可是太后心腹,一如晋王妃!”

“后续事由交给徐修能?”

当高玉祥提此建议,韦太后大觉奇异:“你不是更加看好贺澄台,为何又提出‘临战换将’?”

“促成议和,虽贺舍人更加适宜,针对蜀王党,亦离不开晋王妃、贺舍人从旁相助,然则奴婢以为,为防晋王一系坐大,太后还当早早掣肘,贺舍人,并不适宜知道过多隐情,太后难道不是因为这层顾虑,方嘱令奴婢隐瞒处死怀恩王一事?”

正如徐修能分析,当除蜀王,韦太后便会将晋王妃视为隐患,而串通突厥处死怀恩王的事当然大不光彩,严重有损声望名誉的事,韦太后从来便没想过交给贺湛实施,更不要说韦太后要说的人不仅仅是怀恩王,她已经被突厥使说服,决意借此机会将其旧部,十万士勇一网打尽,这样的行为更加卑鄙无耻,万一张扬,可谓遗臭万年,韦太后又岂肯授柄于人?

但韦太后纵然不考虑利用贺湛,也没想过用徐修能,如此关键机密之事,当然要交给可靠之人,她尚且还在窦辅安及谢饶平之间斟酌。

高玉祥当然不希望让窦辅安拣这便宜,可若然针对窦辅安,内斗的企图也太明显,故而高玉祥采用了更加聪明的说法:“谢相国虽对太后忠心耿子类,然想法有时候过于迂腐,行事有失果决,再者,谢相国之年岁……太后若想掣肘晋王妃及贺舍人,也应当在着力培养壮年一辈了,徐世子论智计才干,的确最最合适。”

太后已然年过花甲,因保养得宜,尚还不见老弱之态,但谢饶平原比太后年长,这些年忧劳于国事,身体大大不如从前,是以政事堂诸多事务,其实早就交由元得志主力担当,太后不得不考虑十年之后,或许谢饶平已经不在人世,他那独子,因为韦夫人亲生,太后自然不会信任不疑,指望京兆谢一系掣肘晋王妃大不妥当,而元得志……

人虽才干,亦为心腹,吃亏在门第出身,子嗣不堪大用,又无世族才干之士真心投靠,党羽无非一帮机巧之徒,同样难以真正掣肘晋王系。

倒是徐修能,虽为勋贵,难得的是进士及第,这些年的确也积累了不少声望人脉,他是韦元平的孙女婿,与贺湛、晋王系素来疏远,太后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徐修能果然是适合的人选。

故而诏见,私议玲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