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这个宗正卿却不依不饶,后来终于惊动了韦太后,在其力保之下,才算平息了这件事端。
不过蜀王那些谋臣,诸如杨怀犀等等,都对蜀王打压豫王心怀异议,有人直接指出:“这分明是韦太后离间之计!”
蜀王冷笑:“我当然明白,但贺珍已然死了,如今这豫王贺泞,简直不足轻重,既然所有人都坚信是我谋害贺珍,我纵然忍让贺泞,在他们看来,也只是欲盖弥彰,抑或作贼心虚,我何必多此一举,反而让贺温也心怀芥蒂?”
不少谋臣有如恍然大悟,唯有杨怀犀不以为然。
要想与韦太后对抗,贺姓宗室必须团结一致,别看贺泞是蜀王晚辈,看似一无是处,然而倘若韦太后有意扶持,先豫王的威信未必不能成为贺泞基础!殿下明知韦太后意图,却因功利,干脆舍弃贺泞,在这宗室之中有识之士看来,岂非坐实殿下便是害杀族兄之真凶?为笼络一个贺温,担负如此罪名,大大得不偿失呀!
然而杨怀犀这几年,已经逐渐失去蜀王的信任,如今蜀王更看重的,无疑便是郭居安一党!
有些话说了也是无用,遭至白眼而已,杨怀犀干脆便寡言沉默了。
却是暗暗计较,良禽尚且择木,更何况人?既不得蜀王重用,看来也是时候考虑另投明主了。
而贺泞既然袭豫王爵位,嫡长子贺佶自然成为豫王世子,杨氏当然便是世子妃,她在还是曾孙媳妇时便气焰熏天,如今虽说上头不但有婆婆,甚至还有祖母、曾祖母,但杨氏自恃父亲虽然没有大胜告捷,但太后并未降罪,俨然还是权臣,曾祖母与祖母守寡不管事了,婆婆钱氏又历来温弱,杨氏竟然觉得她俨然成为了豫王府事实上的主母,头顶上先是生出两只角,两只角上才长着眼睛,目中无人已经不足以形容了,她眼睛里大约只有日月。
治丧之事她便指手画脚,所幸长辈们都让着她,又暗暗替杨氏圆场,还没有闹生什么大乱子,故而杨氏越发洋洋自得,又经身边刁仆奉承,居然自以为是到了多亏她娘家的脸面,豫王府才会被太后轻易放过,继续富贵荣华的地步!
然而某一日,丧事并未结束,杨氏便受到了挫折。
挫折她的人便是前来吊唁的谢莹。
{}无弹窗承德七年五月,领着五万禁军前往衡州平叛的镇抚大将军杨怀义,并没能让翘首以待的韦太后盼来捷报,杨怀义甚至遭遇惨败,险些连自己也阵亡衡州,而一举拿下广州的叛军,不仅深入到了循州等地,甚至就算朝廷讨伐大军开往衡州,竟然也根本无法阻止叛军有如破竹之势,一连攻占吉州、新渝等地,消息传回长安,韦太后勃然大怒,这个时候她再也不敢犹豫迟疑,只好启用无论功勋抑或经验均在杨怀义之上的安宁伯齐俊,任命为镇定大将军,再领五万军马,务必扼制叛军势力扩张。
而豫王府里,正在治丧,韦太后也在考虑是否要以“附逆”之名问罪时,豫王府突然又传噩耗,这回入宫的是莹阳,身边还陪着贺湛,莹阳义愤填膺,因为豫王世子竟然被人毒害!
这出事故也大出韦太后意料,她没想到的是她正暗暗盘算着治罪豫王,豫王却死在了出征途中,转而又想父罪子替,考虑是否要以大逆之罪将豫王一系灭门时,没想到贺珍竟然也被人毒杀!
韦太后立即想到,豫王一系再也不成威胁,她大无必要斩尽杀绝,甚至可以利用贺珍被毒杀身亡这件事故,挑动贺泞敌视蜀王,但若说豫王已经病重,死在征途还算情理之中,贺珍的死,那便俨然太过于凑巧了!
韦太后当然会仔细察究,莹阳却是一问三不知,贺湛更加糊里糊涂,最终还是动用了她在豫王府安插的耳目,依稀察明嫌疑似乎指向大管家常伯孙女婿徐江身上。
紧跟着,徐修能便来坦诚罪状,说正是他威胁徐江,才顺利在贺珍饮食之中投毒。
“太后,豫王与贺珍相继‘病故’,贺泞再也不成威胁,眼下情势,倘若将豫王一系灭门,岂非又让乱臣贼子借此机会兴风作浪,更易激发舆论,故臣建议,不如对豫王系施以安抚,而在公众眼中,得益者无非蜀王。”
太后经这话后,再不疑心是豫王牺牲长子保存实力,只追问道:“那徐江可信否?”
“当然不可信,然而他并不知道是谁在后威胁,再者他做下这等恶事,哪里会声张?只要下官令人释放其外室及私生子女,难道还怕他会主动声张?”
太后格外满意徐修能的知情识趣,彻底没有想法再追究他建议广推工窑令的错责,至于那徐江,虽说是被常伯扣审,但由于徐修能的人竟然再也没与他接触过,常伯也说明这事并没上报主家,甚至依然允准徐玄到贺珍身边侍奉,这显然是示意徐江,某件事情常伯只当没有察觉!
徐江为救外室母子,又因常伯已然默许,咬牙继续实施计划,竟然被他顺顺利利得手!
当然他也格外疑惑,私下找岳丈,也就是常三打问了打问。
“你还敢再提这事?!”常三火冒三丈:“你是什么东西,有幸攀附我常家,竟然还敢在外包养外室?!”
将徐江好一番斥责,一点内情没有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