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莫罪谢六娘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2948 字 11个月前

谢莹极其鄙夷地乜视:“急公会不过匪众而已,纵然攻占广州,到底不敢直攻长安,再太后已然调兵遣将,平叛岂非易如反掌?不过工窑令如今是不能再实行下去了,倘若徐世子能够再有谏言,取代工窑令,解除太后燃眉之急,何愁不会化险为夷?”

“取代工窑令,六娘真是说得轻巧!”

“我因博览群书,知有一国,一直施行粮长征收赋税,或许如今情势,大周亦可效仿。”

谢莹所说,实乃她所处时空明朝时期朱元璋推行的粮长制,直白说来,便是在各州县指派粮长,代替官府征赋,粮长多为大户,倘若没法征满,多数是自掏腰包弥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免了平民之赋,当然,粮长制实行到后来,因为大户填补过多,屡有推讳,导致利害不成正比,地方官员收受大户贿赂,将粮长摊派平民,平民基本无能征齐赋税,又没有家产填补,往往被处死罪。

这一政令实非善完,然而徐修能哪里会考虑长远?他因受谢莹点拨打,再经深思熟虑——

大周现因土地兼并、流亡过多,赋收拖欠已经成为累年忧患,在全国推行新政按土地财产征税不现实,但若实行粮长制……

谢莹当年,遇巧听她祖父说起过粮长制,因而有些印象,这时见徐修能大为意动,连忙说服:“损伤世贵利益虽为不智,然而粮长制却并非真正摊派世望承担,真正权贵必定会推卸,实际损伤者无非商贾抑或三流世族,再么就是已经失势勋家,并不会激发群愤,更加无伤平民利益,也不愁急公会再作文章。”

徐修能几乎立马就被说服了,因为时势确然如此,继续剥削平民一定会造成乱势恶化,但剥削贵族显然更非明智,只有让世族勋贵之间互相践踏,推举出粮长,补齐朝廷赋税,少数人的抱怨,当然会被多数人镇压!

徐修能心下已经赞同,却挑起半打眉头:“六娘所看杂书实在稀罕,我竟闻所未闻。”

谢莹冷笑道:“只要这法子有利徐世子,又何必追察来处?”

倘若可能,她根本不会利用徐修能,但太后显然已经确断她的水平,莫名提出粮长制,太后若然追问,她从哪里去找这些所谓的杂书!

只能是让徐修能拣个便宜,同时也可进一步争取这人的投效。

谢莹再言:“徐世子,你既认为我之建议可行,也必须答应我,对付豫王!”

徐修能也冷笑:“六娘与豫王府无怨无仇,只是与杨氏稍微口齿罢了,我有办法,让六娘将杨氏取而代之,岂不才是扬眉吐气?毕竟豫王毫无威胁,说服太后甘冒不讳将其灭门难度太大,但我相信,太后也不愿豫王活得太久,再说豫王如今,已经是苟延残喘了!六娘,若你能够成为豫王世子妃……”

{}无弹窗高玉祥在代表太后酣畅淋漓的表达了一番对晋王妃的信重以及思念后,一个结果已然再无更变,因为急公会忽然发起的反叛,衡州等地接连陷落,甚至连广州也危在旦夕,太后震怒非常,又忧心如焚,在这样的情势下,晋朔当然不容有变,必须晋王妃速速回去坐镇,眼看长安在望,十一娘也只好返回太原。

可对于内乱已生的噩耗,十一娘并没觉得如何悚忧,就连贺烨的态度,也极其超然。

“纵然暴乱一生,不利大统,然而那些因为工窑令所害之子民,总算能够得以喘息了!”

贺烨这态度,显然是唯恐天下不乱。

十一娘也从功利的角度剖析:“内乱既生,新厥只怕会更加蠢蠢欲动,韦海池这时,可没有更多闲心顾及太原,工窑令是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下去了,衡州策变刚好发生在此时……看来就算咱们并无针对徐修能之想,他这回也是焦头烂额。”

正如高玉祥所说,工窑令虽是谢莹首先提倡,但太后那时尚有节制,不过在京兆府施行,毕竟天子脚下,诸州官县令尚有顾虑,不大胆敢以权谋私,并没有造成危害,又能缓解财政危机,看来的确善政。

所以太后不可能让谢莹区区闺阁出面背黑锅,但建议将工窑令广推全国的徐修能,可就难辞其咎了!

是他一手导演了衡州吉兆,阻断太后建陵逾制遭到上苍降怒的流言,可偏偏就是衡州,率先被急公会占领,以此为根据地,正式发动对韦太后的讨伐!

固然衡州等地不属边关,驻军有限,但在短短一段时间内,竟然陷落匪众,可见民愤汹汹之猛,工窑暴政之谬!

太后不可能站出来承担罪责,她必须要一个人背黑锅,徐修能,是最最合适的人选。

十一娘几乎认为徐修能这回是在劫难逃,可是当她返晋途中,又刚好是在潞州,竟然便亲眼目睹了《代英宗太子贺铭传檄天下文》!

这偏檄文不仅历数韦太后执政多年,造成种种祸端,甚至重提裴郑旧案,指明为韦后党陷害忠良,然而最最关键的是,提出废太子贺铭是被肃宗帝贺钰陷害,肃宗帝乃篡位,那么其子德宗,其孙仁宗,更不要说当今天子傀儡贺洱,尽非正统,急公会一介堂主朱子玉,正是英宗太子贺铭之后,为英宗嫡孙,理当取代逆帝肃宗一脉,克承大统!

这是历来谋乱必不可少的旗帜,也是所谓正义,然而十一娘却大为惋惜。

因为急公会就此一举,将代表平民反抗暴政的行为,转变为贺姓宗室之间的内斗了。

贺铭一脉,除了朱子玉,再无子孙,这样的“拨乱反正”,是不可能得到天下权贵以及贺姓宗室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