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力不能及,无奈自保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2958 字 11个月前

孟九嫂叹气:“妾之父族沦落至此,便是因为不懂忍辱负重,一味怪责君主不仁,近奸侫而远贤良,却从不想想应当如何行为,才能切实有效利于社稷,妾身早该明白不足之处,若非世母今日点醒,尚还执迷不悟,可笑妾身还一度自忖大有才干,可惜没有生作男儿身。”

“这世间,如果能多一些王妃那样才智双全,并且深怀抱负之能人志士、济世之才,大周也不会内忧外患到如今地步,阿九也不需妄自菲薄,我如你一般年纪时,比你尚且远远不及呢,也是到了这岁数,经历更多人情世故,再兼为大族宗妇,多少晓得一些朝堂人事,才能有这多体会。”

王夫人甚至连对一贯器重的侄媳妇也没直说的是,告诉她太后私心贪欲的人,其实并不是太原孟家任何一人,消息来源,其实还在京兆王。

因为王夫人亲自领会得晋王妃的能力,对这位是大感兴趣,不由向京兆王宗妇,也便是王相国的妻子,她应称为族嫂者去信打听,王夫人的娘家虽是京兆王分支,而非嫡正,但因为她嫁的是太原孟,如今也是一族宗妇,相国夫人对这位族妹也一直亲近,书信来往频繁,听她打探晋王妃,干脆遣了一个心腹走一趟晋阳,对王夫人面授机宜。

王夫人这才认识到太后的嘴脸,并另一件隐秘——

原来京兆王甚至想过让嫡宗嫡子求娶柳十一娘,而那时柳十一娘不过五岁!

王夫人大觉诧异,不由问那心腹:“晋王妃当时不过幼龄,再如何聪慧也是有限,族嫂为何便有这打算?”

“主母有这想法,也不全因晋王妃自身才智,而是感知京兆柳韦太夫人对这庶出孙女极为重视,又因连相公也笃定,京兆柳原本已经势微,多得韦太夫人悉心培养几个子弟,方才能够得以振兴,京兆柳有韦太夫人掌事,至少在这一、二代人不会衰颓,因那时,七郎姻缘有了波折,眼看无法与京兆柳顺利联姻,主母才想着日后为子弟求娶柳十一娘,好在七郎最终还是如愿,即便没能与京兆柳亲上作亲,略有遗憾,却也不关要紧。”

心腹最后一字不漏转述相国夫人的交待:“主母听闻太原孟对王妃鼎力支持,大感庆幸,格外赞成夫人与王妃交好,因甚至连相公都没想到,王妃真能顺利在太原府推行新法,赞叹不已,称道……社稷或仍可救!”

{}无弹窗“妾身鲁钝,实在不明其中因由。”孟九嫂并不谙知谢、元等人是否尸位素餐,当然不好妄加质疑。

“说到底,还是朝廷对于地方监管逐渐松弛,那些重臣,有几个不为固势夺权而结党,往往不乏包庇党徒之行,御史言官弹劾检举,非但不能纠正不法,反而可能惹火烧身,长此以往,忠直敢谏者越更稀少,于是便连御史言官都圆滑世故起来,否则其余人不敢说,要是王相国察知各地官窑存在如此严重弊端,不可能听之任之。”只不过王相就算干涉,也不一定有效果罢了。

十一娘对孟九嫂说这一番话,当然也是因为在她看来,孟飞笛的确甚有操守,将来值得争取为贺烨臂助,那么对孟九嫂不妨相对真诚,这才点明朝廷弊病,告诉她那些权臣之道,却仍不忘故布迷瘅。

“但官纪腐坏,并非这三两年内形成,太后就算有所感察,然亦没法做到立时肃清,比如太后任用邵御史等敢谏者,至少让人看到根除弊害决心,于社稷于百姓,均不至于绝望。”

说完这话,便就彻底转移话题:“我不大熟悉太原气候,怎么眼看便近冬月,迟迟未见下雪?”

孟九嫂闻音知意,明白王妃是不愿再谈及敏感话题了,便也顺势说起了往年气候。

但她这日回去自家,不免细细再品度和王妃的一席谈话,总觉得心中不安,忧愁困惑,甚至当第二日去见宗妇王夫人时,被世母一眼看出她心不在焉。

王夫人打发了闲杂,直接问道:“阿九昨日去了趟晋王府,今日如此魂不守舍,莫非是王妃交待之事办得不妥,受到了斥责不成?若遇烦难,说道说道,或许我能给予阿九建议。”

孟飞笛虽然不是宗子,却甚得家族器重,而孟九嫂因为贤能,一直便协助着宗妇打理庶务,与王夫人的几个儿媳也甚要好,在族中颇重地位,故而她这时也没有顾虑,便将昨日与晋王妃一番对话细细道出:“虽经王妃点醒,妾身方知鲁钝之处,可有一点,妾身翻来覆去仍不安心,要说来,王妃担当太原府变法,虽口口声声是解君国之困,但不难看出,实则亦重百姓疾苦,否则分发补恤之后,也不用格外关注军属疾难,并逐一救济,然而为何明知太原府外,千万百姓遭遇难患,却只说不得已之处,并不想办法救助,这实在让妾身疑惑。”

王夫人摇头:“晋王妃再能干,也没那大能力根除几代君帝,数十年来积病,她昨日愿意与你说那么多话,已经是对你另眼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