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徐修能正在崛起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2837 字 2024-04-22

徐修能靠着谏言广设官窑一令,取悦太后,如今已经升为工部侍郎,可别看六部当中,工部历来不那么重要,徐侍郎却俨然成为太后近臣,与贺湛一般,时常受到太后诏见,前景光明,自然引得不少人攀交倾附,风头更胜从前百倍,而他为了图谋更加远大的利益,当然是兢兢业业,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哪里能容忍有人“中伤”党徒?

“太后即便对我甚多信任,可我毕竟是远在太原,难比徐侍郎近在朝堂,若在这时,我与他发生争执,胜负实难预料。”十一娘将话说得更加明白。

她敢算计毛维,一来是因确断毛维已失太后信重,二来她与毛维都是远在天边,谢饶平、元得志又不可能抵抗新政暗助毛维,反而她有十四郎这个臂助,这样的情势下,当然不怕太后因为毛维挑唆而对她不满。

只是对手换成了徐修能,十一娘就不得不慎重了。

她前不久才得密报,徐修能求娶韦相府之女,韦元平的一个庶子,确定将来成为徐修能的岳丈。

而徐修能这人一贯慎重,走的是“独臣”这条路子,要不早便求娶韦相孙女,何至于拖延至今,还一度将主意打到了她的头上?他现在胆敢公然与韦家联姻,明显得到了太后赞成,也就是说,太后甚是乐见徐修能与韦元平一系“牵扯”,这说明,太后已经对徐修能打消了疑备,对其十分器重。

徐修能原本就怀疑贺烨暗怀不臣之心,十一娘深深认为,对这么一个危险人物,不能轻易招惹,更加不能主动授给他利用来挑拨离间的把柄。

她毕竟已为晋王妃,除了太原军政之事,不宜涉逾过多。

否则有徐修能在旁“点拨提醒”,难保太后不会疑心她权欲之图旺盛。

一旦给了太后这样的印象,徐修能只要透露出她嫁给晋王是早有打算,未必不会让太后起疑。

所以关于朝堂人事,只要无涉太原,十一娘便不能过问也不能干涉,非但是她,便连贺湛也必须警慎。

但关于这些顾虑,十一娘是不能对孟九嫂明言的。

她只能点到即止:“眼下我之考虑,当以太原情势为重,而当避免节外生枝,关于其余地方民生局势……我是真无能为力,孟九嫂试想,朝廷一直委派有监察御史,这些弊端,为何没有引起朝堂官员重视?”

{}无弹窗十一娘未至太原时便明白,要想顺利推行新政,关键便看能否得到世族支持,尤其是太原四姓,若能得到他们的协助,可谓事半功倍,但她固然知道打动孟、柳、甄、祝四族必须是政治利益,总不能一上来便开诚布公信誓旦旦——那也得让人家相信你那些空口承诺不是?

所以她并没急着笼络四姓,只除了对甄夫人的示诚给予些微回应之外。

她第一件做的事,其实是安抚百姓,先奠定晋王府的民意基础,不让毛维党有机会煽动百姓暴乱。

别看韦太后及其党羽并不真正在意民心,一旦太原动乱,民众抵制征兵令以及新政,毛维党立即便会将责任推给新政系,太后为了不担当“暴戾不仁”之罪名,必定会厉惩新政系平息动乱——世上之事,往往就是这样玄奇,有史以来,鲜少有平民谋逆能够霸取江山,但只要发生民乱,不管最终有没有被镇压,执政者几乎都会被史家质疑:定是为君者不仁,倒行逆施,方会引发民乱,是君逼民反。而鲜少有史家批评民众谋逆,倒是贵族造反失败,往往会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非君主之过。

正是因为史笔对平民的宽容,那些在意名誉史评的执政者,就算不是真正仁德爱民,行事往往也会有所收敛,当恶果造成,立即便会用“贪奸”正法,将黑锅扣在他人头上,以为自己便能逃脱史笔的谴责。

十一娘像是会背黑锅的人?

她如果不能首先安定民心,那么便根本没有实力与毛维一战了。

所以她的第一步,是让陆离借着清察不法打击豪霸之事,率先竖立新政系公正无私的形象,第一个撞上枪口的人就是于墉,当然他也仅仅是个倒霉的替死鬼而已。

民心得到安定,至少能让太原四姓清楚新政系的能力,不需要十一娘主动笼络,他们便会暗中衡量,至少确定新政系可以与毛维党一战,不急着向毛维投诚。

而毛维的种种阴谋,均被晋王妃一一粉碎,这无疑让四姓更加确定,投诚晋王妃,的确能够让他们获得莫大利益,在这样的利益面前,钱财损失不值一提。

晋王妃于是得到了四姓之三的鼎力支持,就连太原祝,虽然没有公然示诚,但也主动与毛维划清界限,这样一来,世族这个群体便不会抵抗新政了。

接下来是一部分可以争取的豪族,王妃也让他们看到了能够弥补赋税损失的利益,当大多数人都接受了新法,少部分人就不足为虑了。

其实简而总之,关键就是二字——利益!

那么为什么太原府的经验没有可复制性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十一娘这个新政系的首脑人物,并无可能担当全面变法的官职,除非韦太后情愿废了当今天子,让贺烨登上帝位,十一娘方才可能以皇后之名,号令天下臣民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