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娘笑道:“有了太后推广,不仅晋朔,便是洛阳、京畿、甚至江浙、西疆、更甚诸多胡夷,都会视霓珍绣为珍奇,而咱们便能借助霓珍绣,与更多地方商贾达成互惠,一来有益霓珍绣推广贩利,二来也能振兴晋阳商市。”
裴子建笑道:“王妃甚至有意,当太原渐至吸引流民回籍,百姓因为安居乐业,收入衡定,富裕渐多,甚至可以上谏朝廷许可,晋阳城取消宵禁!”
“别看这想法似乎匪夷所思,但实行起来却要比重建云州更加容易,只要推行新政、振兴商市,太原劳力需求极大扩充,官府又给予控制薪酬,即便无田之民,亦能按劳得酬,收入并不比农户更少,百姓手中有了闲钱,自然会有多更需求,无形之中便会激励小商贩增多,又会更进一步带动商市。”十一娘笑道:“商人逐利,只要在晋阳能比其余地方获利更多,就算多收一些商税,他们也不会觉得不值。”
这一番话将尹绅说得热血沸腾,连连击掌:“王妃这法子还真行得通,我是亲身经历过,扬州之所以多富贾,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百姓相对富足,就连小商贩之生活,也比许多地方农户更加富足,扬州市坊,虽仍实行宵禁,然而坊门关闭后,仍有不少小酒肆营业至三更,只需要付给官府更多税钱,武侯便不过问,这也造成不少官员,不用过于逼迫民户,亦能应付朝廷税项,以商税抵农税,这是一个办法,也许能够缓解农户授田不足。”
“现在着眼全国并不现实。”十一娘说道:“而且官制不得整饬,受益者始终不会是平民,也许只会便宜更多奸商贪宦。”
尹绅仔细想想,不免又有些泄气:“的确如此,扬州就算这一、二十年,官员还不算恶极,但具体一算,仍有不少平民挣扎于贫苦。”
“因此改革税制才是势在必行,而改革税制前提,便是要整饬官纪,太原是先行者,但仅为个例,我以为,大周若无重大变乱,并不能够真正在全境推行新政。”陆离说道。
“是啊,就算太原,也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让所有百姓得以充足授田,贵族拥田太多,自耕农逐渐流亡,这仿佛是历朝历代至后都无法避免趋势,既然无法避免,不能让越来越多之人口得到足够富足之农事收入,就得另想办法让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十一娘这段时间也在深思。
百姓受饥寒生存所迫,便会引发民乱,进一步导致皇权势微,贵族、武将谋动,于是天下大乱,一个政权颠覆,因为战争,人口大减,往往新政权统一天下,会重新分配土地,绝大多数臣民起初又会暂时富足,可盛世之治后,又会逐渐造成权贵横行,奸狂势大,土地兼并,民不聊生……
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了古往今来朝代更替。
眼下大周,若是不根除已经深种的弊病,又能苟延残喘多少年?
{}无弹窗十一娘将今年迁移人数限定在十万以内,尹绅仍然觉得有些急迫了:“粮食供给只是其中一方面,医疗也必须跟上,可我听薛兄说起,甚至连广阳、云州两部尚缺军医?”
“军医无论何时无论何部都不会充足,但关于广阳二部,我已经在想办法。”十一娘看向裴三哥。
“裴某已经动用一切人脉,使出浑身解数,总算找到四、五十医者,虽然不算妙手回春,其中三十人却都擅长外伤止创。”
十一娘颔首:“这三十人,二十人分配武威侯部,其余十人调配王都督部,再余下那些擅长内因杂病者,分配云州刺史府,另外这段时间,其实亦有不少民户之少年,申报愿意学医,这些人……先让去武威侯部,他们在后方尚可,可不能送上战场。”
尹绅问道:“王妃为何不直接让朝廷调用太医署医官前来晋朔?”
“太医署?如今那些医官,眼中只有荣华富贵,略微有医者之仁,诸如董医正,都渐渐被排挤辞官,多少会心甘情愿前来晋朔?并非心甘情愿者,来了又有多大作用?故而还不如对外征召,不管他们是否因为名利,至少为自愿,总不会摆高架子不听指使。”
十一娘之前也与秦明商量过,他的意见,亦并不赞同申报朝廷调遣医官,那些人,无可奈何才到战场,摆着朝廷命官的架子,延误治疗,你把他一剑杀了,说不定还要被御史弹劾,横竖军营多数也不需要妙手回春的神医,主要是擅长外创,懂得如何防范疫症即可。
其实真要是军营暴发疫病,即便太医署的医官,其实也无能为力,有时还不如民间大夫有用。
他们这些人如今擅长的,不过是调治富贵病罢了,军营里有几个郁集伤心,又有几个积食不化?军营又有多少人参、灵芝等名贵药材?
辟如秦明、柳彦这样的老兵,不仅会治简单外伤,风寒杂症其实也不在话下,顶半个医官了。
再说十一娘格外相信裴三哥找的那些人,就算没有晋王府里隐藏那位医者治术高超,总不可能是欺世盗名之辈,陆续再补充些学徒,假以时日,应该也不会过于捉襟见肘。
“我现在只担心晋朔近些年会有灾异,要是造成粮食欠收,甚至疫病……”十一娘摇头:“故而我想,仅是依靠农事还不保险,必须发展商市,没有粮,至少手中有钱,还能调动其余州县粮食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