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还是刘力颇有几分奸滑:“只府衙前聚集民众,近千人之多,若是一应放入,未免太过嘈杂,影响过堂。”
但这又哪里难得住十一娘呢?
“取前二百位即可,一百世贵子弟,一百平民百姓,届时宣告规则,不得私下议论喧嚣刑堂,并不会影响审决。”
陆离也不待毛维表态,立下决断:“刘主司,你先宣告择听公审,为防拥堵,还劳贺统领督促列队记名。”
这便是防范刘力耍小心眼,故意造成拥堵事故,阻挠公审。
于是乎,府衙之外,才有了早先一幕。
而当众人听闻居然此案也允许旁听时,固然有了短暂哄乱,却被贺琰一口丹田之吼喝止:“诸位莫拥堵,否则公审便会取消,今日只取两百位,凡豪贵子弟东列,平民百姓西列,前一百位记名入内。”
话音方落,已经有亲卫、衙役间入围栏主持秩序。
飞笛君完全不顾自家十五弟的兴致勃勃,拎着衣领便将他往后一拨:“要么在外面等候,要么干脆回家,今日可不由得你看热闹。”
他自己却稳稳地站在队伍里。
经目测,这站位绝对位于一百之内。
罗六郎不无同情地拍了拍十五郎的肩膀:“连基本律令都不懂得,你便是到场听审,也听不出个什么名堂。”
完全忘记了自己也是个法盲,正气凛然地站在了队伍前端。
就算是被从前的情敌飞笛君带笑一眼撇来,罗六郎也面不红心不跳:“不才被薛少尹教训一通,多少知道一些律令,至少今后不会再斗殴生事了。”
孟飞笛摇头一笑:“六郎的确今非昔比,让人刮目相看。”
罗六郎完全没听出来对方这话,有些鄙夷他过去冲动莽撞的嫌疑。
{}无弹窗就在府衙外围观者争论的同时,刑堂里却也发生了一番言辞交锋。
今日审决这桩故杀案,大不比同数十日前衙堂公审,主审虽然仍为陆离,晋王却坐阵听审,又有毛维、毛趋甚至诸多太原府属官,竟然无一缺席。
十一娘自然是要来凑热闹的,便连阿禄与碧奴都蠢蠢欲动,曾经参与了盘问人犯的扈氏也表达了想来旁观的心愿,小丫头艾绿更加眼巴巴了好多日,十一娘是个宽厚的主人,十分体恤侍女们古道热肠的心情,干脆将四人都带来刑堂,早前才一落座,便立即被毛维奚落。
“衙堂审断,论理可不该任由女眷旁观,王妃纵然是要看热闹,如此行为却是于礼不合。”
十一娘当然要还以厉害:“并非是为看热闹,此案我也参与了调察取证,知道内情应比毛府尹更多,故而才来听审。”
毛维哪里听不懂王妃言下之意?
“本官身为太原牧,过问刑案无可厚非,王妃一介妇人,却无权干涉政务。”
对十一娘,毛维可没对待贺烨那样客套,早就是撕破脸皮的敌对双方,此时又无闲杂在旁,大无必要虚以委蛇。
“我虽不得授官,却得太后嘱令协助太原治政,有无权限干涉政务可不由毛府尹定论。”
贺烨早觉不愤:当着本王面前针对王妃,毛维难道是当本王是死人不成?
“毛维,我今日才晓得,原来你一直不满太后执政?”他可没有十一娘那样机锋婉转,一句话便扣了顶铁沉的帽子给毛维。
“殿下,太后是太后,王妃是王妃,如何能相提并论?”毛维也不傻,还了一顶帽子。
“那么毛府尹是在质疑太后授权?”十一娘轻轻一笑。
太后只是口头授权,并未手书懿旨,但毛维却并不敢质疑王妃伪传口诏,因为他心里清楚得很,贺烨在太后眼中只不过摆设,真正担当重任的人是谁。
自从贺衍无子而崩,蜀王子贺洱继承帝位,虽然眼下是韦太后独掌大权,可是作为曾经的太后死忠,毛维因连连受到韦元平、元得志两人的先后打压,心态早已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他不认为太后会比蜀王活得更加长久,当然更加关键的是他相比韦、谢、元等人,并不是最得太后看重之人,不知不觉间,毛维手中的舵盘已经偏向蜀王与天子,在新一轮的站队中,其实他已经不算太后党。
纵然如此,毛维也深知这时蜀王绝不会与太后展开争斗,因为天子还未至亲政之龄。
隐忍,必须还要隐忍,不能违逆太后,他要做的,只能是与晋王妃明争暗斗,看谁能够获取韦太后那颗善变的心。
十一娘眼见毛维缄口不言,却不愿见好就收:“那日征兵案闹得民怨沸腾,倒不见毛府尹主持大局,却是因为这回一桩人命案,更让毛府尹重视,几日前质疑晋王府逮拿人犯不说,今日甚至亲自出席听审,我实在觉得诧异,毛府尹自来太原,无论征兵,抑或供给军需,皆无作为,莫非是将心思皆耗废在刑案一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