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行辄很是沮丧,小九固然能等,他却等不及了!他如今也已是年过不惑,却一直还徘徊在权力圈之外,将来哪里还有希望入主政事堂?他可不愿仅仅只培养一个有望拜相的儿子,他也是有志向的好不好?
但眼看着这会子暂时不能说服父亲,只好横下一条心来自作主张,他才是小九的父亲,论理才是小九婚事真正的作主人,大可先与毛相达成意向,就不信父亲到时还会反悔,毕竟父亲是想中立,而不是彻底得罪太后党。
只不过这件事情非但要瞒着父亲,还必须先瞒着儿子,以防那小子又再使坏!
萧行辄表示很愁怅,他也是祖父辈了,必须孝敬老父也就罢了,还得安抚儿子,这地位,还真是无比尴尬。
其实他自从有了投效太后的心思,起初盘算的也是与韦、谢二族联姻,奈何韦元平孙女辈再无适龄者,谢饶平孙女辈与小九适龄者也唯有一个谢六娘,这位偏与十一娘情形相近,婚事可不任凭自家长辈作主,萧行辄当然不会如此不识趣,搅扰太后计划。
另一个国相元得志,门第又实在低末了些,更不说压根没有嫡女,实在不宜联姻。
当然投效不限联姻唯一手段,但萧行辄却并非嫡长子,没有代表京兆萧整个家族的份量,职位也只不过太常寺少卿,若连联姻的诚意都没有,通过其余途径根本不足以引起太后格外重视——至少联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家族意愿,而非萧行辄一人之意。
所以他想要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就必须逼迫父亲这个家主作出抉择。
中立已是不能,难道要彻底交恶太后党?
依据他对父亲的了解,必不至于。
{}无弹窗得知这一有如五雷轰顶的噩耗,萧小九下意识便要去寻十一娘解释,跑出去十余步才又硬生生地顿住脚步,他不知这时怎么面对十一娘,该跟她从何说起,难道要说求娶九娘决非我本意,奈何家中长辈固执嫡庶之别?还是要对十一娘坦诚心意,将那非卿不娶的话如此突然又莽撞地说出口?
这三、两年来,他不是没有感觉到十一娘的有意疏远,虽然一直安慰自己,应是随着两人年岁渐长,十一妹逐渐在意男女有别,可有时候他仍然忐忑不安,害怕仅仅是他一厢情愿,十一妹对他仅仅只是兄妹情谊,所以他从不敢将心里话出口,他害怕遭到拒绝,所以他想,他必须说服家中长辈,郑重其事的按照仪礼求娶,这才是表达诚意的绝佳方式,十一妹是那样出色的女子,在他心目中是天下独一无可取代,他应该给予最大诚意,不应丝毫怠慢,更加不该让十一妹遭受半点鄙薄委屈。
那么他现在要做的事,当然不是那些毫无意义的解释与求谅。
萧小九于是硬生生地转了个弯,脚踩风火轮般直接“飞”出了柳府。
因着萧行辄情知不能反悔,是以董夫人这头并没感应到这桩婚事会生变故,这日还与儿媳张氏讨论着该请哪家亲朋做为媒人正式提亲,婆媳两个温温和和地说着话,汗流浃背的小九就直冲了入内,一番话说得甚是气急败坏:“大母,大母已向太夫人求娶九表妹?大母怎能这样?今日九表妹将我狠狠骂了一顿,说她历来看不上我,说我自不量力,大母,孙儿一贯与九表妹不和,才不要娶她为妻,大母难道是要看孙儿今后日日烦恼不得安宁?孙儿跪求大母回心转意,大母若是不允,孙儿便长跪不起。”
果真就转身往外,直挺挺跪在太阳底下。
将董夫人与张氏着急得不行,“心肝”“祖宗”地叫唤,又是恼怒又是心疼,可无论是责斥还是劝说,小九就是不肯妥协,也不论炙热的阳光晒得他满脸通红,不多久连外裳都被热汗浸湿,依旧跪得笔挺。
这可是盛夏天,董夫人生怕孙子晒出好歹来,到底是答应了从长计议,总算是劝服了小九从大太阳底下起来。
不过董夫人虽说心疼小九,婚姻大事上却不任由小九任性,只觉为难得很,不免就有些埋怨九娘:“真真就是两个冤家,怎么如此不省心。”
张氏不由暗诽:早就提醒了二老,这两孩子脾性不合,一直就有些别扭,二老偏不相信,以为是孩子家斗气。
嘴上当然不敢抱怨,劝解道:“还是请阿妹回来,问问九娘究竟如何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