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昙虽为一方大员,执掌军政,然而岭南近十载并未发生大规模暴乱,这个广州都督其实也是个碌虫而已,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不比得潘博那般骁勇,这也被贺湛早已掌握,他甚有信心不动干戈便将刘昙拿下。
果然,因为突生变故刘昙大惊失色,在贺湛建议下,急诏心腹欲捕逆贼,于是不仅他自己被贺湛制服为质,大多心腹也被贺湛所率禁卫一网打尽,没有领帅,岭南边军好比一盘散沙,贺湛这才亮出密旨,宣告刘昙等涉案者押赴京都受审,其余经太后特赦不被追究,“被害”之曲江令这时也现身,其实他是太后授令的代任广州都督,当然仁化令也没有失踪,当着兵卫面前坦诚罪行。
刘昙从无谋逆的想法,也没察觉突然就被逼到了绝境,往常并未将心思花耗在普通兵士身上,一门心思只图敛财而已,故而当他主要心腹被一网打尽,没了统筹组织之人,自然就不会有叛乱发生,曲江令是薛氏族人,在岭南也有一定威望,代任都督时提拔了不少勇智者,顺理成章便将势态镇定。
“这都是太后与韦相制定得宜,才让微臣顺利完成使命。”贺湛表现得十分谦逊。
不过太后当然明白谁是最大功臣。
只十分奇异:“刘昙究竟为何要诬陷邵广?”
贺湛当然不提刘昙曾经贿赂毛维,突然介绍起岭南自然环境来:“世人多以为岭南乃蛮荒之地,瘅毒遍境,实则因岭南诸州气候温润,甚益作物生长,更有林泽广泛,矿产丰富,自从开通海航,广州设港,又促商贸发达……”
一番长篇大论,太后不怎么上心,十一娘在旁听闻却十分疑惑。
难道说,岭南竟有望开发成为富庶?
{}无弹窗桂香遍京华时,贺湛终于功成而归,这一日篷莱殿的议政阁,不仅徐修能这个起居舍人待命左右,韦缃与十一娘两个闺阁女儿也被太后特意留下,待贺湛谒见,禀知岭南土族一案的详细与实情。
原来当初太后决意派遣钦差察实岭南事件,就在贺湛与陆离两人当中颇多犹豫,最终还是想到刘昙到底是广州都督,掌握一地军政重权,陆离虽然颇有智计,但身体不那么让人放心,要万一刘昙狗急跳墙,陆离又适合有个伤病的话,就难以控制局势,潘逆已经控制了东北,岭南若再有闪失,对贺周统治而言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故而太后最终择定了贺湛,并私下授予其节制湘桂调兵权令,当然兵符没有直接交予贺湛,而是在护侍随行的禁军统领手中。
这当然是为了防止刘昙逆谋,但贺湛并未动用韦太后犹豫许久后咬牙授予之令符,就顺顺利利地解决了岭南事件,太后当然欣喜不已。
结果既然皆大欢喜,当然关切过程详细。
“多亏韦相计划周全,毛相先书一信,称微臣贪财好色极易贿赂,打消刘昙防心,微臣未入岭南,刘昙便已经遣人说服收买,微臣当然将计就计。”贺湛并不贪功,将首要功劳都落实在韦元平身上,甚至不忘强调毛维在其中的作用。
刘昙因为重贿毛维,又预先得到了书信提警,当然不作他想,就算某幕僚一再建议为保万无一失,造成邵广“畏罪自尽”的事实,刘昙也有那么一些点的动心,然而又有一个属官提出了反对意见:“太后既然已经起疑派遣御史审断此案,倘若疑犯成了死无对证,御史也不好交差,更不说固然都督能让邵广畏罪自尽,难道还能让曲江令也意外身故?这样岂不显明是杀人灭口,太后就算远在京都,也不会受此蒙蔽,曲江令可是京兆薛出身,听闻薛绚之甚得太后信重,都督万万不能如此莽撞。”
刘昙曾经具折,表彰的是仁化令与曲江令平乱有功,只将责任全都推给邵广承担,原也是忌惮京兆薛,以为只要无伤京兆薛利益即可,根本没有想到朝廷会遣使察实,邵广虽然可以一杀了事,曲江令却是功臣而非罪犯,畏罪自尽的由头可不能往他头上栽,再说曲江令若有意外,京兆薛能置之不顾?
好歹是地方大员,刘昙当然并非愚蠢透顶之辈,既然得知钦差是个好收买的,哪里会多此一举杀人灭口。
非但没有采纳幕僚谏言,甚至心中生疑。
这个幕僚可是汝阳王所荐,当初言之凿凿又危言耸听,否则自己也不会具折将黑锅扣在邵广头上,哪知非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让太后生疑派了御史钦差核实,要不是毛相应对得宜,这回非得被打个措手不及,事已至此,这幕僚居然还出了个昏招,明显就是居心叵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