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娘连忙抚慰:“薛六哥眼下是起居郎,怎能泄露禁中?再者就算大母知情,便连太后都不在宫中,大母又能奈何?也是白担心一场罢了,大母安心,自从宫人阿禄及时来援,儿便猜到太后早有安排,并未受到任何惊吓,之所以自称惊病恳请出宫,无非是将计就计罢了。”
太后这回华山封禅,源平郡公三兄弟身任朝官自然是要随行,全家唯有柳彦留守宫中,即便得知十一娘被困暴室,他也不能擅闯禁内援救,太夫人任是神通广大也无计可施,因而十一娘才早早嘱咐了陆离不必知会,便连莹阳真人与贺湛,若非危急时候也最好暂时隐瞒。
然而十一娘既然声称“养病”,除了家中长辈以外,对柳小九几个姐妹也没有实话实说,只称是在宫里不慎着凉,很需要将息一段罢了。
上清观那处当然是要遣人安抚的,十一娘猜测着贺湛应会在最近几日前来探病,哪知她尚未盼来贺湛,晋王贺烨居然堂而皇之跑来探望了,虽然口称是被同安再三恳求,特意送来一些药材补品,却死乞白赖缠得太夫人允可必须目睹十一娘“确无大礙”,回宫后才好与小侄女交待,太夫人怎能不知贺烨别有企图?不过十一娘既然答应了当面与贺烨“道谢”,太夫人也就没有阻止。
眼见着十一娘并无任何惊惶模样,更加不见一点病态,贺烨倒是惊异得“咦”出一声来,食指在几案上轻敲数下,半信半疑地证实:“柳十一,你自从暴室脱身,可还不及与贵妃碰面,难不成,你竟料到这回必然有惊无险?”
原来贺烨这时已经从江迂口中听闻了十一娘的“狱中经历”以及当着阿禄面前诸多凄惶言行,以为小丫头虽然智计过人,到底是娇生惯养长大,何曾见过暴室之怖?只以为凶多吉少而惶惶不安确是情理之中,又听说十一娘恳请“养病”的事,猜测着小丫头这回莫不是真被吓破了胆?哪知今日一见竟然完全出乎意料,原本打算匆忙赶来述之实情好为小丫头压惊的晋王殿下顿时有了一种“庸人自扰”的感觉,就像好容易打算发一发善心,对潦倒之人解囊相助,结果却发现对方是在装穷,事实上腰缠万贵。
“淑妃姑侄二人似有诡计,我的确有所预感,却一直想不到计策自保,这回身陷暴室,原也以为凶多吉少,然而若掖庭丞真与淑妃勾通打算加害于我,只怕阿禄搬动贾公公前来解救时也是为时已晚,其实当掖庭丞宽限一日时,我便料到太后早有安排,不过如今想要证实一点,未知事情背后可还有贤妃参与?”
十一娘言简意骸地说明了自己的推理,炯炯有神地期待着贺烨将他所知所闻详细道来。
{}无弹窗相比太后的无所不知,紫宸殿里的天子当真可谓闭目塞听了,十一娘从暴室脱身之后,倘若不是朴勇虎颤颤兢兢前去禀报知会,他根本还被瞒在鼓里,得知人犯还未招供,便是两死一纵,自从得闻谣言之后便心浮气躁的天子越发怒不可遏,原本好些日子未曾酗酒的他再度重拾陋习,这时原本已经喝得半醉,于是一怒之下趁着酒意就来寻太后理论。
十一娘人在“幕后”,听见天子口口声声要对她的“新生”施以责询逼问诽议她的“前世”之罪,心里实在有种哭笑不得的滑稽感,这时的她固然不会怨怪贺衍对“新生”绝情,更不可能感念于贺衍对“前世”的念念不忘,倘若条件允许,其实她甚想质问贺衍,当初明明称誓不疑她父母族人势必保全,究竟因何缘故下令族诛,倘若坚信裴郑谋逆之罪,这时又何必为了几句传言雷霆震怒?
难道贺衍就从未想过,从下旨灭族那一刻开始,他们两人之间就再也无法挽回,即便太后不曾斩草除根,她也决无可能再与他相敬如宾琴瑟和谐,此仇不共戴天,必须情断义绝你死我活。
眼下为了一个尸骨已寒的亡魂与太后不依不饶,当初又是因何那般盲从妄断?!
简直就是荒诞不经引人发笑。
太后似乎也觉得天子的醉话太过滑稽,根本没有必要洗耳恭听再逐句驳斥,干脆利落便打断了:“掖庭丞将十一娘扣审暴室整整数日,不是最终也没察出个罪证确凿?仅凭十一娘曾经目睹过渥丹旧物便定罪岂不是捕风捉影?我已经询问过十一娘,她坚称此事与她无干,我信任十一娘确是不会心怀叵测散布诽议,圣上只凭猜疑便将世家闺秀扣审暴室,甚至还口口声声要施以刑讯,传扬出去,世望贵族怕是都要议论圣上残暴不仁!圣上珍惜渥丹声名之情固然可悯,然则也该明白大兴风浪方对遏制事态百害无益,那两宫人既然已经‘认罪伏法’,此案即告终结方能平息流言。”
这话固然不会让贺衍心服口服,然而太后也压根没打算当真说服天子,无非是要让十一娘听在耳里,对她更加感恩戴德罢了。
贺衍这支胳膊从来就扭不过太后这条大腿,虽然是窝着一肚子怒火前来理论,最终却无法反驳太后的言之凿凿,拂袖走了,太后于是又让十一娘出来“幕前”,继续进行抚慰压惊,却也绝口不问诽议案的来龙去脉,显然是不打算追究真相。
然而当淑妃与贤妃听说十一娘从暴室脱身,却不约而同前来“探望”,淑妃当然是打着谢罪的幌子,却在看见十一娘毫发无伤时整个人都呆怔当场,而贤妃更觉出乎意料,居然当众问出口来:“怎么看着十一娘这模样,倒像未受刑讯?”
这话未免太过掩耳盗铃,引来三双不约而同的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