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围拥万年廨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2937 字 2024-04-22

“万年令为何不将邵、尹两位郎君试卷示众?我等可不相信诗文堪与薛、王并肩同称长安五子者,应万年试会是黜落之水准。”更有人一针见血提出。

柳东野目瞪口呆,非但没有能平息事态,反而在众人一片起哄声中狼狈而退。

而关于这场哄闹,十一娘当然立即听闻,早在有文士议论纷扰并精准的炮轰曹刚时,贺湛便尤其留心市坊间的风吹草动,今日万年县廨前哄乱才生,他派遣的耳目当然会去打探消息,贺湛本人虽没有凑热闹,可对于事态发展却了若指掌,此时上清观中,他正绘声绘色地向十一娘描述。

“又是柴取?”十一娘关心的只有这个关键。

上回冯伯璋事件,柴取就十分活跃,当时十一娘还只以为他是的确不满搜括令,然而这回竟然又是此人几乎是第一时间就鼓动那些县试失利的士子质疑曹刚,十一娘还真觉得有些狐疑:“他虽师从名士,但出身寒微,若说上回针对搜括令还可能是沿途见闻,全凭赤子之心,然而这回……他县试未被黜落,与邵九郎也好尹二郎也罢全无交情,又是为何出头?并且如此精准将矛头直对曹刚,而不曾理会考官,显然洞悉了其中利害,打算借这时机谋利,可他何来这般见识?便连李由在,怕是也不能参悟其中。”

贺湛颔首:“柴取虽为李由在同门,然两人性情却大不相同,柴取颇功利,行为此事倒也不奇怪,让人不解是他一个首回应试毫无根底者,如何能洞悉朝堂时局。”

显然,身后有高人。

“必然就是今日也参与围拥之英国公子了。”十一娘断言道:“柴取如今寄住英国公府,也唯有与徐修能最是交近。”

“柴取虽出身寒微,然而因为师从名士之故,士子们多少对他还乐于交道,然而徐修能虽然是勋贵子弟,可因为英国公这父亲声名狼藉,他也历来就被士子鄙薄,倘若他出面鼓动,可达不到这般轰烈。”贺湛也赞同道:“如此看来,这徐修能非但具有文才,似乎也善权谋。”

“他这是想引韦元平关注,为仕途铺垫。”十一娘弄明白了与她“心有灵犀”的人到底是谁,也没有过多关注,只是笑着对贺湛说道:“虽然你早早就在韦元平面前报备,可因为徐修能与柴取插手,咱们这回倒完全落得袖手旁观了,也算出乎意料顺遂,可眼下势态既然已经如此,总不能连添柴助势都一应免除,该去拜访韦元平建言时机已到了。”

{}无弹窗轰轰乱,乱轰轰,威武敞亮的万年县廨门前,数十个白衣士子席地而坐,他们身后是闻讯而来的布衣百姓市井闲汉,这些围观者虽然与县试舞蔽取士不公的主题八竿子挨不上边,但也都听说过骄狂桀骜的东灜四狂惨败长安五子的事——自从上清观文士宴后,长安民众便及时将日本遣周使自诩的名号做了个更改,如今只称“四狂”了。

百姓们虽不能吟诗作赋甚至多数大字不识,可因为国情影响,都好追崇才华俊杰,不说在京都长安这等举世瞩目的繁华这地,便是在乡野之间,渔猎耕樵往往也会以唱诗为乐,当然这也全靠青楼伎人的功劳,往往是身份卑贱的她们主力担当着文才贤士与布衣耕樵的沟通桥梁。

是以当这日,士子炮轰万年令曹刚的事态终于发展到高潮,最终演变成为围拥县廨质疑取士不公时,虽然围观百姓不可能因而得到任何利益,但出于对力挫东灜四狂之长安五子的好感,听说担当联诗主力的邵九郎竟然在万年县试落第,纷纷为其不平,于是自发前往支持闹事的士子,若非衙役们及时阻挠,险些没有拥护着士子们直闯县廨。

作为京县之一,相比管辖西城的长安令,因为东城一直是高官显望聚居处,万年县的地位更显重要,万年令历来就有天下第一令之称,虽说来只是一介县令,在高官遍地的京城看似低微,但谁也不敢轻易冒犯,更不提被围堵质问,可这日虽然闹事者还没有因为激愤彻底丧失理智直闯县衙,但谁也没有被那些奉令阻止驱散的衙役喝退,对峙之势已经持续了大半时辰,围拥的人群反而逐渐增多。

有白衣士子高呼:“万年县试必有内幕,万年令理该回应我等质疑!”

群众振臂呼应。

“居榜首者文才平庸,如邵、尹两位才华堪比薛六郎与王七郎者却被黜落,可见万年县试毫无公允可言!”

群众齐声附和。

“曹明府倘若问心无愧,为何不敢当众申明!”

“摆明做贼心虚!”“曹明府理应给个说法!”“分明就是县令舞蔽!”

在这一阵高似一阵的声浪冲击下,原本耀武扬威虎视眈眈的衙役们逐渐落于下风,这时虽然仍旧排成一列阻挡门前,却忍不住面面相觑或者干脆垂头避目,就连早前冠冕堂皇用那套“聚众纠闹”的罪名威胁闹事者退却的领队,这时也因为口干舌躁而默默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