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纯生父贺厚,当年就是看着蒋氏有一姐姐为大姓姬妾,虽然他情知这样的关系不算大姓姻亲,然而打听得蒋姬颇受韦父宠爱,认为娶了蒋氏女,多少能打打秋风……
万纯是蒋氏最小一个儿子,待他出生时,韦海池已经成为贵妃,平凉大长公主因为多妒,坚决不容丈夫万乔纳妾,还曾将据说是婆母暗中替万乔养来传嗣的外室母子打杀,如此阴恶行为,当然受到万家遣责。
需知在英宗之前,大周各代君王还算贤明,朝臣及世族并不怎么对皇室噤噤诺诺,一切以礼法为本,就算儿子尚主也不是必须就要对子媳低声下气。平凉倘若有子也就罢了,成婚多年连女儿也未有一个,万乔还是嫡长子,高堂即使考虑到平凉是皇家公主,心里也难免愤愤不平,上书几回,官司打到君王跟前,英宗不理,后来肃宗也不理会。
万家尽管憋了一肚子郁火,平凉也对夫家恨得咬牙切齿。
所以,到她死前,不以万家子侄为嗣,却违背礼法,硬要以贺姓子为嗣。
可但凡宗室子弟,大多颇具骨气,谁愿意好端端改姓?
平凉挑来挑去,总算择中贺厚之子。
一来贺厚贪财,乐意让儿子改姓,另外贺厚之妻姐可是贵妃生母,皇长子外祖母,凭这层关系,贵妃吹吹枕头风,岂不更加有利于嗣子袭爵。
平凉之所以坚持让嗣子袭爵,无非是为了她将来祭祀享配更优而已,毕竟就算贵及大长公主,也为外嫁女,她算宗室之后,儿子却不算,倘若儿子没有爵位,将来万一不能入仕,拿什么祭奉她这个母亲?
可平凉死时,万纯才一岁,平凉又与夫家翻脸,怎么也不放心将年幼的嗣子交给夫家族人抚养,因而固执己见,坚持让贺厚夫妇抚养万纯,所以这时,蒋氏才能以江东伯太夫人自居。
不过对于太后而言,连万纯这个纨绔都放不在眼里,更休提“姨母”蒋氏,若是承认这门亲戚,岂不让人交口议论她是庶出这桩心病?
所以一见韦小妹领着蒋氏入宫,太后立即心生厌烦,可是当她听闻蒋氏一番痛哭流涕,声称万纯怎么委屈,怎么被贺烨折辱,淋雨受辱不说,昨日又挨了天子训斥,回去就重疾卧床,这时又忧又惧,命在旦夕。
太后十分鄙夷蒋氏不懂礼矩,然而不免心思一动。
干脆叫贺烨前来,那孩子一个忍不住,怕是会对蒋氏大打出手,这暴戾的名声岂不更加确凿。
贺烨已经十四,皇族子弟又历来早婚,天子已经不只一次暗示该为贺烨择妃。
在这当头闹出事端,让贺烨更加臭名昭著,世家望族避之唯恐不及,当然是韦太后乐见其成的事。
天子还没子嗣,她可不愿意让贺烨领先一步。
只韦太后在等待贺烨之时,也不怎么耐烦听蒋氏哭嚎,这才转开话题,看向小韦氏。
“天气这般寒凉,怎么将稚奴也带入宫来,你这母亲,难道就不怕他受凉?”
{}无弹窗晋王贺烨这时靠坐在亲王规制的车内软榻上,当然全不知他已经被人深度剖析,而是喃喃低复十一娘那句“无心之语”——惧难而避,非志士所为。
若有希望在前,似乎还不到孤注一掷境地。
一握拳头松松紧紧,待得车驾已经驶入禁内,少年眉心浓厚的阴沉仿佛才暂时消解。
也罢,当到必死之境,再破罐子破摔也为时不晚,倘若沉不住气就玉石俱焚,即便得手,岂不正应亲者痛仇者快?
贺烨解开这个心结,才正真重新感觉到神清气爽。
韦氏,我们还不到刀戈相向地步,你固然该死,本大王为你陪葬,岂非不值?
回到紫宸殿,贺烨险些被几个气急败坏的朝臣撞了满怀,领头的就是相国之一薛谦,四年之间,一把美须竟然染白,不过相比身后其余几位,薛谦还算克制,一揖之后阴着脸走开,不似另几个完全横眉冷对,仿佛自己挖了他们祖坟一般。
贺烨不由自省——不就是折损了一番江东伯这个纨绔?至于这样么?
然而他凭借着灵敏的听觉,终于捕捉到一句怨谤——
“相国,刘渡摆明就是被人陷构,太后却仍然左右圣人嘱令大理寺追察此案,岂非任由毛维党栽污?可不能允同,刘渡若被治罪,谢饶平岂不有了翻身之机?”
晋王这才明白过来自己是被迁怒了,原来还在争执原汉州刺史刘渡清白与否,已经过了四年,此案依然悬未而决,这些朝臣,未免也太过滑稽,圣贤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一昧对人不对事,又算什么忠正贤良?有此愚钝误君,韦太后之幸也。
晋王于是在天子问政的御书房前,深深吸了口气,终于平息了心头复杂情绪。
贺衍这时也正一筹莫展,瞧见晋王归来,那笑容也像硬挤出一般。
晋王好不容易才将话题转到朝政上,似乎随口一句:“阿兄,那刘渡本就是贪官,导致汉州民乱,万死不抵其过,阿母数回谏言阿兄明正典刑,还有什么可烦恼?”
“烨弟有所不知……”贺衍长长叹气:“刘渡多半是被冤枉,阿母是被毛维与谢饶平蒙蔽。”
贺烨不由气闷——分明就是刘渡强辞夺辩,自称自己曾受裴相提携,坚持裴相无辜,才被谢、毛陷害,殊不知这人本身罪大恶极,也不知怎么洞察天子疑心谢饶平陷害忠良,这才拿裴相挡箭,阿兄却真以为刘渡忠良,为这么一个烂人与太后相恃不下,致使多少朝臣反而认为天子不能明察善断!
旁敲侧击没用,直言相谏未免暴露自己,贺烨终于也只有一带而过。
他垂头丧气呆坐一侧,尤其当听天子提醒:“烨弟这回也太过任性,怎能纵饮无忌?阿母也担心得整晚不曾安稳,烨弟既然回宫,还当去含象殿道罪。”
贺烨越发无可奈何,干干一笑:“阿母日里万机,只怕这时不得空闲,我去了反而添乱。”
这话实在别含深意,然而天子置若不闻:“不要任性,否则朝臣又会议论你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