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崔后当年惨败因由,贺烨更小的时候就冲江迂抱怨过,江迂的解释是:“韦氏实在奸滑,主人又心慈手软……更关键则是主人太过信任先帝,以为先帝无论如何也不会伤害崔氏女……”
于是贺烨总结,他那亲娘因为对父亲真真切切动了爱慕之心,女人一旦动情,难免天真,以为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回报,不过韦氏显然更加明白帝王心术,所以才能背水一战反败为胜。
说到底,小崔后是错误估计了她在德宗心头地位,德宗并非无情,甚至可以说德宗是帝王当中罕见情种,然而他的情意仅只针对一人,虽然也是崔姓,但决非贺烨生母。
可贺烨始终想不通的是,自从姨母崔后薨逝,十年以来父亲都未曾打算过再立新后,任由贵妃韦氏“宠冠后宫”,长兄作为唯一皇子得储继位简直水到渠成,为何父亲会突然决定再立崔氏女为新后?显然,父亲当时已对韦氏心生忌防,并没打算立长兄为储,后来到自己出生,定名时父亲甚至打破陈规,不择水字部,而取名为烨。
这似乎是打算立嫡为储,才显得这般与众不同。
说明当自己出生时,父亲对韦氏忌防并未打消,当然,阿耶也绝没想到他会这么快病重,更没想到外王父崔牧会生争权夺利之心。
后来的一切都有解释,贺烨只疑惑当年韦氏为何会遭忌防。
攀在殿顶的少年眉心结成一个铁疙瘩,思维已经早不在霁德身上,思考得太专心,竟浑然不觉脑门上已经被日晒烤出汗湿,可是却忽然被一阵喧哗“惊醒”。
刹那之间,贺烨甚至无法集中视线,因为方才不知不觉中他抬头看天,眼睛受到日光刺激再移往阴凉处只觉斑驳一片,眨了好几眨才隐约看清几个凶神恶煞的宦官正押着霁德离开,霁德尖声叫嚷着,宦官也尖声斥骂着,江迂突然蹿出阻挠,竟然挨了一个推搡,一个宦官十分跋扈:“是圣人有令!”
贺烨几乎以为是亲娘在天显灵,直到这句后才又蹙紧眉头。
长兄刚刚才归宫中,怎么立即就发落霁德?应当不是意识到霁德险些加害于他,那么又是为何?贺烨忍不住一回头,正见贵妃站在正殿后一重庭苑,微微卷起唇角,那笑意似嘲似讽。
看来,果然是贵妃决意与太后打擂台了,但贺烨却不无忧虑。
实力悬殊,贵妃阿姐这回……就怕不能自保!
{}无弹窗殿后回廊,青衣宫女垂眸摒声站立,尽管寝殿内空无一人,她们却不能擅离职守。
身为一等宫女的霁德衣着略有差异,裙上多了朱绣,腰间宫绦缀着珊瑚珠,不过也仍然是候立殿外,只不过站位最是靠前而已——自从三年前晋王中毒事件闹发,即使察出“凶手”,然而天子龙颜大怒,将晋王身边原本不少宫女都贬罚掖庭,纵然有江迂力保,然而霁德也再难经手膳食,她的职责仅仅在于更衣、添香等不涉要紧事务,偶尔端茶递水,也是在众多眼睛监督之下。
其实她要谋害晋王也大不容易,除非江迂“放水”,当然倘若天子不在紫宸殿,太后使计调开江迂一时半刻给予霁德下手机会也不是没有可能。
霁德原本已经作好“鱼死网破”准备,奈何晋王这正主忽然脱身,导致霁德想要以死效忠都没有机会,她这时的心情,实在忐忑不安。
论理,人都有求生之心,没道理心心念念用性命为博,不过霁德实在也明白自己并没太多选择,早在她听令毒杀裴后之时,一条性命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入宫多年,诸多险恶霁德当然深有体会,不是她长着一颗死心眼对太后承诺坚信不疑,而是根本不能违令。
事实上霁德在下手毒害裴后之前,之所以将一二隐情泄露予霁善知晓,也是因为她担心太后会过河拆桥、杀人灭口,她死了没关系,却不得不为宫外弟弟考虑,因而交待霁善,倘若她有任何万一,霁善这个知情者大可以威胁太后“手下留情”,至于威胁的筹码则是,知情者远远决非霁善一人,如果霁善也死于非命,甚至霁德之弟也被灭口,潜藏暗中知情者势必会对天子诉诸实情。
然而太后却不存灭口之心,真如承诺那般让霁德脱身事外,没想到的是霁善并不是个值得信任之人,竟反而利用此把柄要胁霁德助她盗卖裴后遗物。
霁德悔不当初,然而这事情却不能告知太后,只好乖乖被霁善要胁。
一朝事发,太后当然勃然大怒,霁德也明白,倘若太后不是还想利用她暗害晋王,这回怎么也不会轻饶,因而,她根本没有选择。
如果能顺利刺杀晋王,或许还有将功抵罪机会,太后当然有本事促成她“死遁”,倘若能离开宫廷险恶与弟弟团聚,从此自由自在,她便别无所求。
人一旦有了美好的期望,哪里还能静得下心,更别说霁德尚还无时无刻不担心着霁善惹出这桩麻烦会牵连自己,因而这时不能实施原定计划,她根本没有“脱险”的欣喜,反而只余忐忑难安及失望透顶。
她自然也不曾察觉,此时此刻,正被一双冷厉的眼睛居高临下阴狠关注。
正对这条回廊的瓦顶,高脊之后,贺烨顾不得那深碧色泽的琉璃瓦被日照晒得炙足,深蹲于上,一双手掌攀紧怂起的正脊,正露出半张面孔,眼睛直瞅着霁德“咝咝”喷着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