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公义与得失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2880 字 12个月前

十一娘十分明白太夫人所说风险为何。

倘若王家只是表面高尚,实则确是贪慕虚荣小人,大可借机向太后邀宠,不但能彻底摆脱四娘这桩姻缘,甚至能趁这机会成为太后亲信,灵沼公入政事堂就是理所当然,凭借本身根底,甚至能力压谢、韦两族,就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

而柳家,无疑沦为万劫不复,就算不至于步裴郑后尘落得族灭身死,也不会好去哪里。

太夫人为保柳蓁,更是为了图谋将来,的确冒了极大风险。

“这事说来还真有些机缘巧合,倘若我不知七郎母袁氏怀有别意,也不会痛下决心,不过行舟见过袁氏,也感觉到她有不甘之心,然而却始终不至直接表示……后来,尚书夫人竟然亲自出面为七郎请期,无疑也是因为洞悉袁氏不甘不愿,担心儿媳失礼于我柳家,才亲自走这一遭,如此,我更能确定灵沼公是真心诚意容四娘为孙媳,并不畏惧受裴郑一案牵连。”

裴姑母虽为“暴病”身故,然则当时裴氏出嫁女接连“暴病”层出不穷,世人哪能不疑别有因由?灵沼公这么一个深具城府者,更加不会相信四娘母亲是真因急病而终。

“就凭此点,我才断定,灵沼公应当对裴郑谋逆之罪不以为然,虽则与我柳家一样,为自保安全暂时缄口不言,却不至于只为荣华富贵攀勾奸侫。”太夫人微挑眉梢:“自保无可厚非,而既非贪生怕死只求利益之族,势必有不可触及底限,那便是,就算做不到如裴郑二族那样忠烈无惧,却也决不会视忠烈之士为咎由自取,更甚于落井下石嘲讽践踏!”

听到这话,十一娘不由热泪盈眶,只觉心潮起伏,原来,就算天子圣断,原来,就算盖棺定论,世间仍有眼明心亮者,不被所谓“确凿”蒙蔽,她这时真正体会到裴郑二族虽然蒙冤屈死,但先祖长辈们奉行多年忠义德行,不是毫无用处,不是笑话而已——所谓公道自在人心,这话诚不欺我。

“但只不过,因为同情裴郑遭遇,还不足以让灵沼公力保四娘。”太夫人却再转话锋,这时微微一笑:“这其中,不无得失利益要害关键。”

{}无弹窗柳信宜问出这句话后,不仅十一娘,其余诸人也都表现出十分关注,显然大家心里都存在这个疑问,唯有三郎是被问题本身惊诧——难道不是大母深知京兆王氏具名门风范,乃重情重义之族,怎么会眼看将来子媳被人逼迫欺凌而袖手旁观?他正要质疑叔父因何询问如此显而易见之事,却听祖母说道:“倘若只因一桩儿女姻缘,即便灵沼公重信守诺,也决不会搭上阖族祸福荣辱。”

“是,这也正是儿子疑惑不解所在,灵沼公人虽正直,然却也深知隐忍避祸,决非图一时义气而不顾安危之冲动人,就说当年裴郑一案,灵沼公虽也参与力保裴郑二族无罪逆之心,然圣人定论处罪后,多少裴公门生故吏因不服圣断长跪御门跪请圣人收回成命明断是非,毫不畏惧被谢党污为同谋,却终究不能挽回;裴郑获族诛重罚,又有多少朝官心灰意冷,挂冠请辞。然而灵沼公却就此缄言沉默,应当是明白圣意已决而选择自保,并不曾因一时义气而再犯君令。”

当年裴郑案发时,三郎年才十二,原不知这许多情况,听叔父这时的话,再忍不住震惊:“据二叔之言,王世翁竟是贪生怕死之辈?”

这话当然引来父亲怒目而视,两位叔父摇头叹息,就连十一妹暗暗看来的目光,也是恨铁不成钢。

三郎越发错谔了。

还是韦太夫人为他释疑:“三郎,当初你外王父被污谋逆,你父亲及二位叔父,可连王世翁还不如,甚至没具折请圣人明断,事后也不曾辞官,而我更是连你母亲也没保住,如今更不曾为四娘平安干脆由得七娘入宫,若依你所说,咱们一家就更是贪生怕死忘仁忘义了。”

三郎面红耳赤,嗫嚅半天也说不出句完整话。

韦太夫人又说:“当初无论你阿耶,抑或两位叔父,不居要职更无高品,人微言轻,并且因你外王父叮嘱在先,我们都明白这事因由所在,即使具折求请圣人明断,大约也没太大作用,还不如维持中立保全自身,因一旦被疑受牵,丢官去势事小,只怕也会家破人亡,更不可能再图日后为你外王父一族申冤昭雪。”

见三郎更加尴尬,太夫人语气又和缓几分:“贪生怕死虽则可鄙,然而,明知无济于事还上前送死,有勇无谋,难道就不是愚人莽夫?这样舍却性命,可有丝毫意义?”

三郎虽为自己失言而感羞愧,不过对这话却心有不服,因他外王父当年就是明知会得罪太后,不过仍然为忠正二字,毫不犹豫谏言圣人拒绝太后干政,难道是愚人莽夫?韦太夫人似乎也洞悉三郎有这想法,紧跟着说道:“你外王父虽居高官要职,然公正清廉,一心尽忠君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更有你舅母父族京兆郑氏,出过多少英勇子侄,不惧马革裹尸,为大周征服蛮夷舍生忘死,如此忠勇人士,实为人臣表率,因而裴郑二族正直忠勇,历来为世人称颂。然则,大周名门勋望不知凡多,能比裴郑完全不计私利者又有多少?当然不能说但凡有自保私心知难而退者,尽皆贪生怕死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