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终于“香消玉殒”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3059 字 12个月前

十一娘:……

萧小九一张小脸已经被春阳晒出胭脂红,汗珠也挂了整个脑门儿,见十一妹忽闪着两只黑眼盯着他瞧,却不往这边挪步,不满起来,也顾不得与三郎“同甘共苦”了,就要上前拉她过去,却因往常被一堆女眷宠纵过头而失于锻炼,今日又的确半蹲得久了些,两腿早已僵麻,冷不丁一动,竟支撑不住,整个人往前一栽,倒向柳蓁姐妹行了一个实足“大礼”。

慌得一边仆从连忙上前扶人,柳蓁强忍笑意,不去看小九狼狈形容,只问自家阿弟:“今日究竟做了什么错事,竟惹得阿耶责罚?”

三郎原本还能支撑,虽不免汗湿额头,倒还算“面不改色”,只经这一问,脸却忽然通红,干脆避开目光,竟是悔愧得不敢与人直视形状。

还是萧小九,虽说才因站立不稳扑倒,这时只觉双腿酸痛麻涨得不像自己身上长着,却仍不愿失了他“翩翩风度”,硬撑着站了起来没赖在地上,只整个人几乎挂靠在仆从胳膊弯,将今日前因后果一口气说来,倒还条理分明。

原来,这位当日听说贺十四郎见多识广,又被萧氏教育了一番要虚心上进,便打定主意要与贺十四郎结交,当面请教十一娘口述那两古迹出于何典,只他交待仆从一打听,又听说贺十四郎回京不久,就对平康里一绝色佳人极为倾慕,时时携同踏春赏花,泛舟曲江。却不想前几日,因为莹阳真人得了李篱下相赠樊川别墅,贺湛迫不及待邀请几位好友一同游赏,自然有叩音相随。

哪知乐极生悲,叩音因被篱下居古朴优雅景致吸引,不慎失足坠水,亏得贺十四郎及时救起,却因受惊太过,不慎呛水伤肺,好几日高热不退,竟香消玉殒。

萧小九听闻贺十四郎为悼红颜知己,作不少诗赋,连忙让仆从打探誊写来看,通读下来,只觉新巧不俗,又感人肺腑。于是小九对贺十四郎更添景仰,遂起拜会之心,央了三郎两日,今日总算说服三郎,带他前往拜会贺湛。

十一娘听到这里,当然明白叩音为“死遁”,想来已经顺利进入宫廷,只贺湛有意拖到如今,应当还是打算借助莹阳真人助力,为免叩音孤立无援,她不由得微微蹙眉,实为牵连真人而心有不安。

再又一想,十四郎自幼虽随真人习读经史,后来四处游学,也仿过一些名士,更兼机缘巧合竟拜得隐士蒋渡余为师,学识应当不差,不过那些年与他通信,也明白他不善诗赋,最不耐烦“伤春悲秋”以诗词寄情,这回竟能写出连萧小九这天才都称赞不已的诗作?只怕是寻王七郎代笔,好让世人尽信叩音红颜薄命罢?

才想到这儿,又听萧小九振振有辞抒发不平:“可我与三哥刚到平康坊,迎面就遇世父,世父根本不听我俩解释,就厉责出口,非但拘了我俩回家,紧跟着又再体罚三哥,不就是出了趟门,未免让人不服……可三哥既然认罚,我也懒得争辩,但不能袖手旁观,这事本是因我而起,我自当与三哥同甘共苦。”

十一娘顿觉哭笑不得,感情这毛孩子尚且不知平康里是什么地方,方才如此理直气壮。

{}无弹窗十一娘此时当然早有察觉小表弟三郎的“游手好闲”。

眼下大族子弟,一般五、六岁时便经亲长启蒙,虽然嫡宗子侄多数不会进读“良萎不齐”族学,而由家中长辈抑或僚客中才学不俗者教导,甚至少数年纪小小便奉亲朋家族之中“贤才”为师,或者游学求教隐士大儒,然则到了柳三郎这样年岁,又因父兼封爵实职,大多也都会进读官学。

依柳姑丈爵品官位,三郎即便进不得国子监,也能在太学占一席位,将来就算因为已得出身而不参科考,但有官学背景,授职时也更加有利,比只有散阶者更有机会获得实职。

可三郎已然除服,众位家长却仿佛并没想法送他入学,而是让同样“游手好闲”的柳少卿督促管教。

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十一娘心下早在猜疑,今日好容易得这机会,果断抓紧就此展开探问。

柳蓁听说弟弟受罚,却仿佛并不怎么焦急,倒像更多是因为好奇才去毬场一探,这时往大宅西北角行去,竟是不慌不忙,足够十一娘打探隐情。

“原来阿耶竟是三哥老师?可阿耶为何不教姐姐们功课?”十一娘故作不明。

“叔父当年可是大名鼎鼎京都才子,三弟能得叔父教习指进已算庆幸,女子又不用科教入仕,哪好烦扰叔父?再者,教习咱们之幕师也为文士,经义释解与诗词歌赋皆都不俗。”

固然大周望族也甚重视女儿才华,然则自然不比男儿更重,换作普通世族,大多是由祖母或嫡母等女眷亲长教导,好比柳家这般,单请幕师讲解已不多见了,更何况被父祖等男性长辈教导学识,更是屈指可数。

“可我曾听阿耶说过,他八岁即入官学,为何三哥已经十五,还没入官学呢?”

诸如国子监等官学招生,历来有年龄限制,规定为十四至十九,然当年柳少卿才名早动京都,又兼那时德宗与柳正关系不错,是以才有了这个特例,柳少卿八岁即入国子监,十五便夺进士科状头。

可三郎不入官学却不是因年龄限制,柳蓁觉得这问题要解释起来本就十分复杂,更别说还得让小堂妹明白其中意思,因此她略微犹豫了一下,只囫囵答道:“叔父当年因不享门荫,需靠科举得出身,三弟却已得散阶,不需再经科举便得入仕资格。”

“可我也听阿耶说过,虽有门荫,但能协助圣人治理国政之贤臣,大多为科举出身饱学之士,而京学士子相比乡贡及州郡生员,更有望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