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两个天才比高低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2988 字 11个月前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理一国之诸候,便连鳏夫寡妇也不敢欺侮,更何况于百姓臣民?因而才能赢得民心尊奉,助其祭祖继业。”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于民众间,当和顺相处不兴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蛮横势必灭亡,居下层而为非作乱难免刑法惩治,与民争斗会引相互残杀。此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即便日日用心取三牲肉食供养高堂父母,也为不孝之人。”

如此对应两刻,十一娘竟无半息迟疑为难。

这当然是她留心到萧氏那轻微不满神色以及规则上的偏心,揣摩出是要让小九受挫,让那小子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今后莫再狂妄自大,是以才这般毫不藏拙对答如流。

嘴巴上顺畅了,一时就疏忽大意起来,当小九几乎气急败坏问了一句:“何谓四海?”十一娘想也不想就张口答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小九又再追问:“何谓九山?”十一娘又要接口,却突然被韦太夫人打断——

“等等,四海之典出《尔雅》,九山之记更在《周礼》,小九,你可违规了,只十一娘如何会知四海,不是说正在诵习《论语》,难道已经涉及《尔雅》了?”

十一娘默默冷汗,只图顺畅,险些露馅,可她很快就找到借口:“儿并不知《尔雅》,只是在归京途中,听贺十四郎与王七郎提起。”

韦太夫人才觉释然,这时赞道:“十一娘果然强记,我看,《千字文》与《孝经》她竟能倒背如流。”

萧氏也说道:“小九,到这地步,也算胜负分明了吧,你可服气?”

“十一妹果然天资聪颖。”萧九郎先是赞了一句,哪知接下来却立即质疑萧氏:“不过姑母,我之问,十一妹固然都能解答,也只能说明的确能熟记《千字文》《孝经》二篇,最多暂时不分胜负,如何能算优胜?”

萧氏气结:“规则在前,你当时也无异议,这时却又狡辩?”神色就沉肃下来:“小九,你可知君子品德,应言出无悔?更休论己不如人却还傲慢不服。”

萧小九倒也有些惧怕他这位姑母,咳了一声,仍小声嗫嚅道:“明明姑母偏心,十一妹只习了《千字文》《孝经》,又不算难,倒背如流分明我也能做到……除非是十一妹也将我难住,我才服输。”

这根本不可能嘛,十一娘再怎么聪颖,书读得有限,哪能刁难住小九,萧氏只觉无可奈何。

哪知这时,十一娘却说道:“九表兄此话当真?”

{}无弹窗直到过了清明,风雨欲来前的诡异平静依然持续着。

十一娘利用这段时日与“同病相怜”的四娘柳蓁越更亲近,可因为诸多顾忌,只能旁敲侧击,始终没有打探分明姑母死因,唯只笃定阿蓁与柳家众人相处的确和睦,一点不掺虚伪,以及直到如今,她还不察姻缘已生波折。

看来是韦太夫人有心隐瞒。

是已决定放弃阿蓁,抑或早有成算?

十一娘暂时不能分明。

不过清明之后没过几日,萧九郎终于如约“来打秋风”。

不知董夫人与张氏婆媳是如何不舍“掌上明珠”暂辞膝下,萧小九正式寄居姑母家却显得兴致勃勃,搬来这日,长长一行队伍简直堪比“十里红妆”,他自个儿也是“盛装打扮”,一身簇新锦袍,总角改成束发,这样似乎就显得更加贴近文士风范,当见韦太夫人,行礼时也还恭谨,只礼见一圈儿长辈后,从柳蓁这儿开头就没正经。

“四姐姐,恭喜新婚在即,微备薄礼,愿四姐与王七郎白首携老。”

礼物一展示,竟是一幅鸳鸯戏水。

柳蓁“啪”地一卷“薄礼”,速度飞快得只让早有准备的十一娘刚刚看清,四姐姐这时却无羞恼,只带笑说道:“今后还期九郎与舍弟彼此督促互有进益。”

“那是当然,有我在旁督促,三表兄必然进益。”神童小九大言不惭。

至于其余诸位姐妹,所得之物一看就是张氏悉心准备,然而萧小九还不忘评论一番,完全将张氏一片好心毁之于尽——哎呀,这个真好,闺秀就应专心妆容熏香……五姐姐是吧?啧啧,听闻你琵琶弹得不错,只这曲谱,当我没说……七姐,这东西最合适你,你若能临得莹阳真人一二风格,也不妄学画一番……慢!九娘,这可不是予你……

十一娘正被萧小九这孩子张牙舞爪晃得眼花缭乱,就看小家伙手持一卷轴站定在她身前,嘴唇一咧,露出两排白牙:“十一妹,听说你过目不望?我有心与你比上一比,你若胜我,此卷拱手奉上,倘若不敌……你可得甘拜下风,今后唯我之令是从。”

十一娘:……

小有矛盾而已,小子要不要将我弄得万众瞩目呀?!没看我脸上写着“避而远之”四字么?真不懂事!

有心展示早慧是一回事,并且这“早慧”也必定要从家内走向外界,不过踩着萧家这位众星捧月肩上“扬名立万”……却也担心萧氏会为此不满,需知眼下,还有乔氏在场呢,若抓着这机会讥讽几句萧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