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再一次领会了十一娘的机辩能力,心中当然不免惊异,只大周历朝,偶尔也会出上个把慧根早开的孩童,世人因颇信佛道,倒也接受是“宿慧”之说,萧氏本家便有一位过目不忘,六岁时便能赋诗而才惊四座的小九郎,因而也不至过于诧讶以为十一娘“神鬼附身”,这时只笑意浅淡,对乔氏说道:“十一娘这话,也是我心中所想,虽说宽和待下素来是柳氏教则,然而也得区分情形,瑶英今日之过确为大错,然则将之发卖也确实会让阿嫂难过,莫若当众施以鞭笞以警众仆不敢再犯,再由阿嫂将之遣返娘家便是。”
乔氏又哪是真正宽和待下之人?庇护瑶英无非是为保全心腹,既然瑶英今后再不能为她效力,虽然没被发卖,遣返蒲州又哪有立足之境,今后怕是会受一番苦楚。
十一娘也不再斩尽杀绝,恢复缄默。
她自然明白今日因此一桩是将乔氏得罪彻底,不过也不在意,据她观察,乔氏无论心计手段相较萧氏都远有不及,又决非能定她命运之嫡母尊长,得罪也就得罪了,横竖这两位妯娌间也比势同水火好不到哪里去,韦太夫人那态度,也坚决不容乔氏狂妄,说不定今日自己这番言行,反而更投萧氏欢心。
利大于弊,她有何惧?
然而十一娘却有所不知,当乔氏在无衣苑“兴师问罪”同时,在几个年龄略大的小娘子居住处浮翠坞,一贯乖巧颇得乔氏心意的庶女柳茵如,正被生母刘姬满面担忧又压低语气追问——
“我见你今日拉了瑶英说话,转头她便去厨内生事,可是你……有意鼓动?”
{}无弹窗乔氏有备而来,总有一番自负周全盘算,这时也不待萧氏说话,一张笑脸朝向十一娘:“好孩子,快将那话说与你阿娘知晓,你阿娘一贯喜欢女孩家懂事谦和,又素来以身作则,势必肯从你之请,还会褒扬赞赏一番。”说完还不满意,笑脸又冲向萧氏:“娣妇真真好教导,十一娘才多大,便这般明理,果然肖你。我还时常自得茵儿那等年纪就学成言行大方、乖巧体贴,真不料十一娘过无不及,也难怪娣妇这般爱惜,竟允她序齿排行。”
这番搬弄唇舌,瞬间便将萧氏架上一个教导有方又宽容贤良的高度,不说瑶英如何,却将矛盾转移至萧氏母女身上——懂事谦和的女儿为侍婢讨情,难不成,以身作则的嫡母会自认心胸狭隘,坚持要重责瑶英,表现得尚不及一稚龄孩童“明理”?那教导有方岂不成了一句笑话。
萧氏大约还从未领教过乔氏这番“甜言蜜语”,从前有长嫂执掌中馈,乔氏固然眼红心热,却慑于裴家权贵,当然不敢好比如今般显眼,倒还恭谨,只不愿与她二人如何交往,就更不提阿谀奉承了。自打长嫂亡故,中馈交在自己手里,乔氏便自恃二伯为天子近臣,又有韦郡王妃撑腰,逐渐张狂起来,又哪里用得着阿谀奉承。
对于乔氏利用十一娘“明理宽容”来堵她问责,萧氏自然也没有预计,这时难免有几分气闷——瑶英敢对主家口出不敬,她固然没有狭隘到与区区婢女计较,然则若是置之不罚,岂不失了威信,今后怎么约束仆婢言行?一旦再有纷争,岂非显明温弱无能不足掌家,虽说萧氏并不怎么在意中馈一事,只因大伯才是嫡长宗子,将来迟早分居,三房也没资格占居宗宅,今后各有宅居,这些矛盾也就再不存在。
可是萧氏自然也不甘被乔氏挟制,这与利益无关,却是能力问题。
她正盘算如何应对,十一娘却真接过了乔氏话头。
“母亲,早先儿听世母之言,以为瑶英烫伤碧奴确为失手,虽则儿心疼侍婢,然思及母亲往常教导,也知处事因以和睦为贵,些微错失不值严惩重罚,又听世母教导,大家闺秀不能苛薄侍婢,儿更不敢怪罪瑶英、顶撞长辈。”
萧氏一听这话,心中便是一喜——十一娘这番话说来,显然暗示乔氏有心“大事化小”,甚至有“狡言威胁”之举,这孩子聪慧机敏倒是其次,更难得是果然不比姜姬温懦柔弱,当初为免误责故敢与姚姬巧辩还算迫于无奈,眼下竟然毫无畏缩与世母长辈理论,又不违触礼教规矩,一番话说得周全妥当,让人无法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