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弹劾(上)

天苍黄 有时糊涂 3402 字 12个月前

说完之后,又看看四周的官员们:“行了,秋大将军奔波几千里,身体有恙,还没痊愈,你们就也围着了,秋大将军先回吧,把身体养好。”

“多谢王爷关怀。”秋云再次施礼道谢,转身上了轿子,众官员目送他离去,齐王也没理会,上了自己的轿子,从头到尾,他都没正眼敲过句誕,而句誕也没向齐王身边靠。

秋云面圣之后,皇上却没有任何表示,既不让他回凉州,也没任命新的官职,朝臣们疑虑不已,不知道皇上到底怎么想的,朝廷中传出流言,有说秋云想致仕,皇帝不准;有说皇上想调秋云都督荆州,也有人说皇上想调秋云到幽州,调段昌回朝,担任骠骑将军。

终于秋云临走前上的疏传出来了,给拓跋部落送粮,此举在朝臣中引起不少议论,很快有人上书弹劾秋云,认为他滥用职权,雍凉两州流民遍地的情况下,擅自允许粮食出塞,有违朝廷律令,当从严治罪!

此弹劾一出,朝中大臣震惊,上书的是一名不起眼的御史,这名御史平时很低调,在御史的位置上待了数年都没挪窝,看不出来是谁的人,可朝中这些大佬都是人堆里钻出来的来,谁知道他背后是不是有人指使。

主掌朝政的三公和宰相不敢处理,将奏折转呈雅文阁,那意思是让皇帝拿个态度出来,如果准了这弹劾,那就处理秋云,了如果不准,那就处理御史。

让他们失望的是,雅文阁静悄悄的,奏折递进去几天了,一点消息都没有。朝臣们有点摸不着头脑,齐王在朝中率先开口,认为秋云此举不但没错,相反有功,拓跋部落受灾,没有粮食,拓跋部落势必内侵,到时,朝廷得花更多的钱粮。

可齐王的话没有压下朝臣的议论,相反又有几篇奏章送上来,这次来自度支部和左民部的几个小官,弹劾秋云擅权,勾连外族,危害凉州。

这一下连齐王都不清楚了,因为这次上书的小官有个叫王炎的,能入左民部走的穆公公的路子,这下谁都不敢开口,这些年,穆公公代表了谁,这些大佬谁都知道。

“皇上这是想做什么?”齐王拿着弹劾奏章在朝房内报怨,这里也就他敢这样报怨。

太师潘链就像玄修一样,眼观鼻,鼻观心,不吭声。

尚书令裴舒叹口气:“从道理来说,秋云此举没错,但毕竟是有违朝廷令制,唉,这就看皇上怎么看了。”

宰相甘棠正批复文书,毛笔在奏疏上落下,字迹端正,就像没听见他们说什么似的,没受任何影响。

皇帝重病,负责整个帝国运转的便是这个由三公宰相尚书令组成的特殊机构,其实说三公,乃朝廷最尊贵的职务,可三公在场的只有太师潘链,太保随太子出巡陈国,而太傅干脆没有。

宰相负责六部,尚书令则是皇帝秘书,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也备为皇帝征询,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幕僚,他的出现则代表皇帝。

三公之外,则是太尉和大将军,太尉乃军队最高负责人,大将军则负责具体征伐。齐王代理太尉,而大将军已经空缺几年了,据传,这次四大总督回朝,皇帝有意从中选出一位继任大将军,呼声最高是皇帝亲手提拔的方回和段昌。

“老祖宗,小的们都知道。”

“知道个屁,火云石的事,怎么就泄漏了?!那些家伙,现在满天下找火云石!哼,这要让我查出来,我非抄了他满门不可!”

中年太监暗暗心惊,火云石的事这么快就泄漏了,可想想手下的这几个小太监,都是跟了自己多少年的,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完全可以相信。

“老祖宗,别的我不敢说,这几个我信得过,都是我一手调教的,规矩都懂,老祖宗,小的想,是不是宫里要得这样急,内卫在行动时,不慎漏了风声。”

穆公公想了想觉着中年太监说得有理,那些门阀士族手伸得长,消息灵通,而且帝都最好的几家药房都与那些门阀士族有关系,在这上面被他们看出端倪来,也是可能的,看来是内卫做事不密。

“皇上是怎么想的?”中年太监悄声问道。

穆公公低声说:“皇上改主意了。”

“改主意了?”中年太监眉头微蹙,有些不解,穆公公轻轻拍拍他的肩膀:“你知道就行了,唉,这样也好。”

中年太监依旧被这消息震惊了,他知道皇帝和穆公公策划这事好久了,没成想就这两天便变了,等他醒过神来,穆公公已经走到门边了,他赶紧追上去。

换班的小太监来了,辛苦一天的小太监们出了雅文阁就象出了牢笼一样,神情轻松的回去了,半晚渡鸟从皇宫里飞起,略微盘旋便升上高空,越过宫墙。

卫士长昌铎带着四个卫士在宫门处等候,看到秋云出来,昌铎便迎上去,低声问:“大人,回吗?”

秋云点点头,昌铎挥手让卫士将轿子抬过来,秋云在凉州出行一般都骑马,但离开凉州便坐轿,到了帝都则更是如此,特别是这两天,身上的病还全好。

“讷之兄!”

秋云扭头看去,对面过来的是一个穿着二品玄鸟朝服的官员,这官员看上去五十来岁,胖胖的圆脸满是红光,头上带着三梁进贤冠,这人边走边拱手施礼。

“是少胄兄啊!”秋云不咸不淡的拱手回礼。

“前些日子前去拜会,不想老兄身体欠安,现在身体可好些了?”少胄关心的问道。

秋云淡淡一笑,周围有少官员过往,可敢过来的便只有这个少胄,少胄不是他的名字,他叫句誕,乃泰定帝宠臣,深得泰定帝信任,官居尚书台尚书,秋云相信,现在能见到泰定帝的少数几个人中,一定有这句誕句少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