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袖珍收音机的跳跃式电子元件,其他各国的电子专家怎么也无法仿制出收音机里的晶体管!
各国的电子技术仍保持原来的态势。大批与电子相关的人士下岗了,基于西海湾的名声,不少人跑来西海湾谋生,以加入西海湾籍为条件争取获得工作机会,他们的加入更加快了特区电子系统的研究速度。
这时的米金币值超过后世的几十倍,快速到位的专项研究基金,为西海湾特区电子研究所开展的硅晶体管、集成电路、芯片等研发和产品制作打下了基础。
基于科技的重要性,西海湾科技局改名“科技院”,成为了特区规模最庞大的机构。
包括专家、工程师、安保人员等,西海湾科技院在1923年底达到了15000多人,仍不断增加着,核心全都是华夏人,全都宣誓效忠特区政府,核心人员家属全部定居西海湾,相互保障。
10月25日孙逸仙在羊城召开国党改组特别会议。12月3日孙逸仙以强硬的态度,收回广东海关关税主权。列强虽大多冷眼旁观,激流暗涌中加大对北方的扶持。
陈明炯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东征军击败,陈明炯率部退守东江;李德林与羊城孙逸仙大元帅府建立联系,经李深济、陈枢铭介绍加入国党。
羊城政府已扭转不利局势,当顾及已具有一定实力的西海湾。
而不管孙逸仙怎么发来电报开导、劝解、怒叱,畅鹏不但死不答应加入国党,还下令特区政府人员及西海湾所有居民,不得参加包括国党、共和党在内的任何党派,违者立即逐出西海湾。
特区对外声称为无党派政府,西海湾人民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不欢迎任何党派人士进入西海湾组织活动,任何党派人员在特区境内有不良举动,将承受驱逐、劳役及刑法的处理。
西海湾的这一声明得到北方政府和列强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后期的特区军队而后依旧参加羊城国民政府组织的军事行动,北方政府虽无可奈何,却也没过多采取针对西海湾的举动。
列强者很对特区政府的表态大加赞赏!
羊城国民政府的许多措施便是针对他们的,特区的这个举动无疑让他们认为西海湾与南方国民政府并不是铁板一块。
孙逸仙接到一份畅鹏发去的加长加密电报,冷静地思考了一夜!
电报中,畅鹏列举了国共分歧、国际态势、特区面临的劣势以及西海湾的成因与成果。。。
沉思中的大元帅,当看到一台新式收音机摆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孙逸仙想明白了!
这特区行政长官当不得已而为之,如果西海湾搅进政治斗争与战争中,它的经济与科技难以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
西海湾特区是华夏与世界的窗口,关闭了这个窗口,民国仍将处于闭关自锁、任人欺负的境地!
1月23日,民国第一座民办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收音机’三个字猛地提醒畅鹏,忙得分不开身的他毅然立即停止手头上的工作,亲自组织召开为期三天的《西海湾科技工作布置会议》。
特区政府、军事及各部门主官全都参加头一天的会议,学习和讨论过《关于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后,第二天的会议只留下下西海湾科技局的主要成员。
再两天下来,西海湾科技局的具体人事和工作重点等有了明确的布置。
西海湾科技局根据需要和进度,细分、选择和制定研发项目,由最早的106位作为主要骨干,组成若干个研究及落实小组。由正副组长领导组员,每位成员负责一项技术的研发和试制,主要分为电气电子、工业化工、机械铸造、矿产材料、军工武器等科技小组。
大型的项目,比如电子技术和产品,由整个部门抽派得力而专业的人员与相关科技小组协同开展。
科技小组设立内外两个班子:
内班子位于下龙潭基地,研发原始资料和技术;外班子对外进行一级级、分步的技术实施。
利用美德两国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支持与制造能力,对产品进行研究、生产和运用的同时掌握制造的工艺,每个项目的负责人可根据需要,向组长申请招收合适的人员,经特区人事部门调查和审查合格后,即可加入各个科目。
被科技资料和技术层面彻底征服的各个成员,一面展开自己擅长的任务分配,一面绞尽脑汁写信、发电报,动员亲戚、朋友、同学前来加入及打报告申请。
武器研发组的组长张祥生最为夸张,他在短短1个月,连哄带骗弄来了12个同学和同事。在刚刚成立的西海湾安全部门的协助下,新到来的技术人员大多经过审查,得以进入研发小组。
根据特级保密条款,接触核心的人员进来了便出不去,还必须是华夏人。
负责西海湾安全的覃连雄处长,从辛报国处获得支持,在士官、军官学校挑选出1000名处于实习阶段的合格学员加入安全处,其中主要的工作便是严密调查与监视每一名科技局重要的新老成员,严防机密与技术泄露!
学者和工程师们有了对口的项目,更深知这些技术的重要性,自己本不存在不良的企图,并不反感这些安全措施,加上政府给予的生活待遇良好,他们便一心扑在工作上、两耳不闻窗外事!
由收音机带动的这次西海湾自我技术与项目启动,收音机便是特首主抓的产品:
鉴于电子产品的断代知识性和必要性,他每天用半天时间亲自带领电气电子组,展开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的研究。
这时的电子技术也就是什么真空二极管、三极管、四极管、四极管束射管、五极管、复合管等不多种且原始的电子元件类别。
自从1904年弗莱明发明电子真空二极管,1906年德福雷斯特发明真空三极管以来,再到点接触晶体管、pn结型晶体管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二次世界大战末才出世的b29轰炸机上,便装有1千个电子管和1万多个无线电元件,稍一不慎,极有可能出现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