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挖墙脚小组

血染军魂 嘉明道者 3726 字 12个月前

管理特区民政与监察的秦政民和特区安全事务的覃连雄,初期亲自启动,而后派出各自得力的负责人,分头带着随员或指派人员,用畅鹏交给他们的4万多支德制步枪,以每1000支、每支配100发子弹为一批的礼物,送到了云南、八桂、贵州、湖南、湖北、甚至是缅甸等地的军阀及掌权人的手中。

经过与各个大佬友好而大气的“交往”与洽谈,签订了合作开采、原材料供应、独资、合资、联合开发等合同。

特区需要的铁矿、钨矿、铜矿、煤矿、铅锌、锰矿、稀土矿等,陆续开采的各种矿产不间断地运往西海湾。

一批批技术和勘察人员,拿着各地各个大佬的指令,以银元和小批的枪支弹药开路,各领地主、山寨主或头人,任由着他们在自己的地头上敲敲打打。

往往一个富矿区以1000到数万银元便拿下了30年的开采权,当然开采后,每年再私下支付不太多的‘赞助’费。

一旦确定矿产的开采量和位置,从美德运来西海湾的开矿设备和请来的技术人员及劳工,源源不断地进驻各地。

开采与道路修建同时进行着,西海湾发展第一步的矿产需要开始储存。

储备着的同时,部分矿产开始出口,低廉的人工、几乎不计的矿产开发权和高效的开采,西南通道逐渐出现雏形。

军队不会闲着,一面加强特区边界的驻防,一面协助各级政府的各项工作。

随着特区经济状况的大改善和人口的增加,军力部署及进一步扩军工作也当即展开。

不同于往时,这时的兵员招收已不露声色。

辛报国根据司令的指示,各招兵点保留一名穿军装的军人,其余军人大多身着便装,在难民营里以招收民兵进行训练、应对突发事件为由,甄选兵员。

这民兵的要求比现代征兵还要严格。文化、体力、身世成为征招民兵的标准,但愿意当民兵的难民还是太多。无论男女,谁当上民兵,家人便能得到安置、正式进入西海湾居留,务工务农均可。

辛报国以1万人为一期的进度进行着,新招民兵很低调的送入各处新兵训练中心,完成三个月的初级训练后又回到地方。

符合条件的正式入伍者便悄无声息的被带走。

随着不断的打乱编制,新兵训练完成之前,准新兵即下到各个连队,剩下的人员,真成为了民兵和预备役。

入伍者的家属即时由政府安排工作,进入政府下属机构及政府下属产业或工厂,军人们再无后顾之忧,死心塌地报答特区政府。

如成为烈士,家人都将获得进入下龙潭根据地的资格,得到更好的照顾。

军人们为了这个荣誉不惜战死,怕死和退缩者将成为耻辱及笑柄,他和他的家人一辈子都将抬不起头,唯有默默离开西海湾。

西海湾军队在畅鹏的调教下,有着系统而科学的训练与培养体系,军队素质在短期内体现,暂时缺少的还是军官。

兵多将少,士官与军官的培养不是短期行为。只要谁在部队里表现稍好,便有可能提升或送入军校,所以部队里的士兵们激情似火、人人向上,个人与集体荣誉深入到每一军人的心里。

有心人进入西海湾的军营,会发现特区部队简直便是80年代的翻版,不需要动太多脑筋,畅鹏入伍时的部队怎么样,这里便是什么样。

雷鸿斌毕业于美利坚哈佛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作为马军武在美利坚结交的好友,受马军武邀请到西海湾任特区政府秘书长。

刚刚熟悉特区政府业务的他,正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便被马军武派去北方干挖墙脚的事。

秘书长雷鸿斌带着挑选出来的三十多个工作人员先到达沪都,然后分批、分散到北方政府占据的各个大城市,大肆进行人员的招收。

各地有识之士有提出反对、干预、阻拦也没有用,反正西海湾人照样干。

根据特首的指示,弄得来就弄,弄不来的给他们留下信息,只要他们有想法迟早自己过来。

这个时期只有西海湾才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华夏的其他地方,生存环境不但恶劣,兵灾、天灾、战争不断,他们不来才有鬼了。

北平大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是民国唯一的三所大学,只有北平大学是国立大学,资金来自中央。其余两所实际上是省立的,资金都来源于地方政府。

再就是在六大学区设的民国最高学府——六大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

北洋政府财力捉襟见肘,根本无力再兴建大学和学院,连北平大学的维持费用都较为困难。

雷鸿斌的招人小组先奔这些地方而去,再接着往各地大招技术人员和技工。

他们什么手段都用尽,各地的工厂倒了霉,连洋人在华机构都大受影响。

畅鹏亲自编写一份招收手册交给他们,里面囊括了后世挖人的所有手段:

学校毕业生就业,高级人才提供研究项目、场地、经费;工厂、公司以高薪、高待遇、合作、兼并等方法,挖墙脚图人才。

西海湾人员像是山西煤老板暴发户,根本不当钱是自己的,大把大把的花出去。

畅鹏见效果显著便让马军武为雷鸿斌追加200万银元经费。

有钱能使鬼推磨,北方地区迅速出现人才贩子,为西海湾源源不断地输送、直到后期不间断的人才走私,导致全国各类技术和高端科研人员,大量转移到西海湾。

西海湾有着收留及资助难民的好名声,大量召集人才的举动,在华夏大地引起轰动。

因各种原因与不同的目的,使得民国有名的学者大多前后去到西海湾特区考察。

如辜鸿铭、廖平、梁启超、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梁漱溟、钱穆等。

这些人大都被礼貌而婉转地谢绝了,但在他们的影响下,大量的各类人才流向西海湾。

影响力和实用是两个观念,挖空了全国的人才与精英势必影响民国的整体教育体系。

教育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等不能留也不敢要,特区有自己的模式及行事方针,无需学术研究与老派改革什么的!

文学、思想等更不需要,诗词诗歌文艺作品,弄得再好也变不出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