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身份与银行

血染军魂 嘉明道者 3710 字 2024-04-22

有了2000万米金作为基本金的王素娟,在这三人与一帮金融行家的协助下,很快便将西海湾银行开办起来。

特区政府严禁民间和私人放贷,借钱不准收利息,高利贷不仅血本无归还将重惩,银行才能合法放贷。

而市场少不了要融资,银行便是一个香饽饽,畅鹏当初设定的减租、免息规定便是一箭双雕、一石多鸟,其中的一只鸟就是。。。

多国一见西海湾特区开办银行,立即向特区财政管理处申请在西海湾内设立各国洋银行。

在特首的指示下,王素娟没拒绝任何国家在西海湾特区开办银行,以需要分批审查、发放经营许可的借口,先期批准美、德、英、法各开办一家。

条件是每家外籍银行银行必须存放500万米金在西海湾银行做保证金,方批准其在特区境内经营外币和民国钱币的业务。

各国洋行提出开办申请时需要签订一份保证书,如哪国洋行有捣乱西海湾特区金融市场的行为,特区有权撤销该洋行、没收保证金

此言一出,各国在华人士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各国公使又想串联,以一贯的手段来抵止这坚决不能接受的约束。

而美德两国银行迅速地签字,带动了英法银行跟上,各国联盟顿时瓦解。

各国的公使和领事已不敢轻易去找西海湾最高长官理论,省得被流氓特首耍、又再吃亏。

美德两国公使和派驻西海湾高级官员却时常拜访畅鹏,或多或少的总能得到一些他们认为的实惠。

他们从与特首的会晤交谈中,回去记录内容、总结分析,都好像总能获得一些其他国家的情报。

如此的美德公使和常驻官员自然不会太在乎一些类似于开办银行苛刻条件等的‘小细节’啦!

有了美德的撑腰,其他国家和列强又能怎么样,他们只能等待西海湾付不出工程款之后的机会!

西海湾造纸厂和印刷厂在畅鹏的指导下,以他提供的鬼点子,用西海湾特有的植物,比如加入金花茶树叶的纸张等配方和压制工艺,大量的印制着领先于各国、无法仿造的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各个面额的西海湾代金券纸币。

代金券纸币和角面的金属硬币一经发行,特区内便严禁使用现大洋。

一个银元兑换300代金纸币,纸币和硬币在西海湾特区内流通。

本地和外地的银元持有者,可以到西海湾的出入境处、海关和设置到每一个乡镇的银行营业网点兑换纸币。离开西海湾时,在出境处用纸币兑换银元带走。

由于没能在西海湾特区之外的各地设立分行,但美德英法四国在华夏各地的银行可以代为兑换西海湾代金券,收取不多的手续费。

而四国的外币西海湾银行照经营无误,有外币就收,反正我的代金券是印出来的,有多少便收多少,西海湾的外汇储备一点点地积累起来。

畅鹏抽出几天时间,让王素娟召集罗思同、陈昌浩、杨伦伟和西海湾银行的主要管理者,把自己知道的、后世银行实行的、包括后世美国华尔街等的金融概念、执行方法全面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进行讨论、摸索,以最为适合的手段,加入到西海湾银行的经营体系中。

西海湾银行的建立为特区政府获得了大于拥有实际金额和储备的资金,银行各项业务也开展起来,存款、信贷、融资、理财等现代金融手段一步步地实施着,特区的资金环境进入一个新的空间。

西海湾收留难民的消息传播得很快,形成了大量的难民潮向特区迁徙。

由于路途遥远,能到达西海湾的难民占难民的总比例不高,但急速涌来的大量难民,却也让西海湾着急。

又120万人先后在半年内到达,好在难民经过了路途的梳理,身体弱的、病的、没有一点家底子的人或家庭根本到达不了。

所以到达的这120万人中,老幼与成年人的比例差别不大,青少年和壮年居多,这为西海湾特区提供大量的劳力和兵力。

西海湾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对作为国人的难民怎能不收留!西海湾人口在特区成立1年多来,人口快速达到400万人。

为弥补人口快速增加的储备不足,特区政府不得不让欧美的货船给自己运来大批量的粮食与棉布,花出去的是米金,有些心痛却也无法,好在后期利益将是巨大的。

特区政府以驻守各地的部队为主导,在进入西海湾各必经要道设卡,对到达西海湾的难民进行分类审查。

穷人好办,登记基本资料后,脏衣服脱了集中处理,发给衣物食物,送去难民营等待进一步的安排;

衣着光鲜者就不好过关了,通行关卡必须申请交钱办通行证不算,连祖宗八代都要问出来。

还把表格一一填写清楚,而后他们被送入难民营较为整洁的2区,吃住用品等的什么都要用钱以特定的物价来买,一点照顾都没有。

没有钱或钱用完了,可以申请工作,直到有了新的分配。

换上破旧衣服装穷人!

更好办,检查行李确定身份,藏在身上金银、搜出来便没收,因为你是难民嘛!没人请你来,你主动前来便必须配合,不当难民与申请居住则有另外一套规定。

在特首的授意下,刚上任的三位市长第一件事便是狠抓户籍管理,设立户口户籍与联保及民兵制度,充分按照延安模式的治安与联防,杜绝敌特和破坏分子,关闭他们的生存空间。

政府主导成立街道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一个生在西海湾或外来、分配到某区域的国人和外国人的身份都相对明确。

积极性很高的街道老太太、老头们与村干部们,首次有了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工作做得很细致,任何走进他们视线和属于他们管辖范围的人都接受着他们的监督。

身份不明确的人,无论是民国人或外国人都会被集中到一个划定的区域,等待身份确定。

这些个不是集中营的集中营让很多人哭笑不得!

一不小心就进去了,经过一番严格审查才出得来;但里面的生活、工作都正常,只要你有钱或能干事就有吃有住,生病能得到治疗。

当西海湾第一个标准的造纸厂和印刷厂建好之后,头单生意便是户口本和身份证件的制作。

从此,每一个生活在西海湾的人们,最怕的就是出门忘记带身份证,否则随时的、遍布各个角落的、干什么都要第一时间出示身份证的各级审查,便会让你进入‘集中营’。

一旦进入集中营,至少干3天活路,没有工钱、只管吃住,验证身份后才能放出来。

这里面的管理者虽不打人,却动则就关禁闭,看守的军人对逃跑者真的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