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的孩子,身上流淌着黄土地的血液,我远离了农村,却割舍不了泥土的芬芳。
我身为工人,却不知如何适应这个身份,从懵懂中走来,在懵懂里挣扎。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崇拜以笔传声,以笔传情的先哲们。他们是有思想的人,并且敢于晾晒思想,他们用文字定格了岁月、感情和想象空间,用笔发出了心中的呐喊,触及了人的灵魂,使人产生共鸣进而发生改变。不论他们从事着何种行当,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心中留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这片净土纯净到拒绝任何人触碰,像是尊严和底线,又像伤疤和弱点。造物主是公平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物质缺失的精神会给予加倍的补偿。而且事实证明物质有保质期,只有精神才能够永恒,并且还会衍生。
我很想效仿他们,做一个耕耘文字的人,有好几次在填写档案资料的时候,在兴趣爱好一栏中写上“写作”二字。可是面对的总是质疑的目光。他们好像在这么想,一个连重点高中都考不上的人还谈什么写作,纯属想当然,做白日梦。
有时候遇到某件事或是在某一瞬间,很多想法会在脑海中迸发,源源不断。当场有种把它们记录下来的冲动,留于日后品味。可是没有,这些想法大都转瞬即逝了。过后却又后悔不及,因为无论怎样他们都不会再次出现,甚至连一丝一毫的痕迹都没有。即使残存的片段也不再是当初的情境,失去了血肉和感情,与原先的冲动不再血脉相连。
随着年龄的增长条件似乎更不允许了。结婚后承担的东西更多,所以拼命地去获得一个更高的职位,拿到更高的收入,天天争强斗胜不甘人后,俨然一副世界离我不转的状态,更不敢对写作有奢望了。加上职业的特殊性,所以提笔之事被无限地拖延下去。在我人生的前半段,我基本上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了,不太喜欢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中去。当然,这些付出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也正是这些回报在一直支撑着我继续前行。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反省自己,从心理上认识到,这些总归要离我远去。发生过的、幻想过的东西重新挑拨我的神经扣击我的心弦,促使我又有了提笔写作的冲动。我也觉得到了该对生活有所取舍,是时候为过去留下点东西的时候了。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念所想所欲,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在我以后的岁月里,我准备把一部分精力从从事的职业中解放出来,留给所喜欢的写作。为此很多机遇可能会与我擦肩而过,至于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我确实想不到,顺其自然吧。只抱定了宁可错过,不能选错的想法,这就像是一场赌博。
人生总得有所取舍,有时候扔掉东西难免心疼,可是不能因为心疼就舍不得丢掉,那样心里会塞不下。
我坚信能把人生阐述的很透彻的人未必就是真的活明白,能把人生活明白的人大概不需要阐述。我没活明白,于是就有了以后的这些文字。
正为给本书起个名字而犯愁的时候,有一天在网上看到“青葱岁月”四个字。本意是像青色的葱一样的岁月,指的是年轻时代,虽不成熟但已有辛辣味道。我觉比较符合第一卷写的这些东西,就借用这四个字的谐音《青匆岁月》做卷名吧,意为“匆匆的年轻时代”。
本书共分两卷。第一卷《青匆岁月》,是范兵人生第三个十年间经历的铺展;第二卷《彳亍前行》,是范兵从而立到不惑之年间生活经历的再现。
第一卷故事发生在一个新兴的化工企业---金润化工公司,以这个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范兵在金润十年间的工作生活历程为主线,最大程度的展现了这个年代的一些个性和特色。第二卷故事发生在一个老企业,也是金润化工公司的母企---清河化工公司,用比较宽泛的视角勾绘这个大家庭的方方面面。范兵和她们有解不开的情缘,在本书每一卷中都会有纠葛。
本书涉及的企业和人物名称,纯属虚构和现实无关。我无意去颂扬或是贬低企业和个人,所有文字都是创作的需要,为了最大程度的去还原历史风貌。这毕竟是一篇小说,不是回忆录,人物性格的交织,只为了塑造形象,别无他意。请与我相熟的人们不要把作品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对号入座,穷根究底,如若不然,就违背了我的初衷。
一来客观条件限制,二来个人水平有限,书中不足在所难免,还望读者指正。
借此书告别我的青年时代!献给我奋斗过的地方!
声明:1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2本书分两卷,每卷大约3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