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九十四节 破局,解题(2)

还看今朝 瑞根 3231 字 11个月前

都不简单,都能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端倪来,沙正阳在一旁也是暗自点头。

“第二点,国资流失的问题,怎么来界定流矢和不流失?这种处置方式是否合规?一旦被认定为不合规,日后企业在人家手上发展起来了,恐怕外界舆论就要攻讦没准儿企业本来就很好,结果被低价贱卖了等等,这种政治风险,我们不能不考虑。”

沙正阳越发觉得这位孟书记的不简单了,对国企改制居然也这么有研究?

林春鸣也一样觉得不简单,之前他和这位副书记兼纪委i书记接触不是很多,但他知道孟子辉担任过市无线电厂厂长兼党高官,还担任过市经委主任和宛阳区高官,后来担任市委常委、纪委i书记,年初那一轮调整中,兼任市委副书记。

钟广标既然敢来担这个担子,当然不会没有准备,对各种质疑和担心也都有考虑,之前也和沙正阳研究过几次。

“子辉书记的担心我们也考虑过,保证企业职工利益不能口惠而实不至,怎么来解决,只能一事一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钟广标很坦然,“但原则上可以多策并举,比如提前离岗,比如给予愿意离开的职工按照工作年限的补贴,或者通过购买社保来解决,另外还有一个保障就是给予职工部分股权,这个可以作为愿意留下来工作的职工们的一种奖励。”

一事一策是必须的,每家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采取的方略也肯定会不尽一致,还要秉承公开透明的操作方式,给予多个选择,其间固然会有波折,但应该还是能推进。

“至于国资流失问题,子辉书记在这里,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同步跟进,对所有资产应当奔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来进行公示,让所有人都能清醒白醒的了解究竟是一个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处置,处置的理由条件,不行也可以采取公开竞拍的方式来进行。”钟广标应付裕如,“另外是否合规问题,我个人意见是积极向省委政府汇报取得支持的同时,通过人大的地方性法规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恐怕是一条出路。”

宛州是88年建市时与宁波一道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而较大的市一个法律概念,非省会城市中的较大的市其实也就是获得了地方立法权,在其他方面和普通省辖市地级市没有太大区别,这个地方立法权平时看起来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在有些特殊时候却会发挥特定效果。

这也是沙正阳给钟广标提出的建议,而钟广标之前甚至根本就不太清楚这一点,还是专门去查阅了相关法规才算是明白了这个意思,也是对沙正阳的头脑再一次刮目相看。

“哦?地方性法规?”一干人都一怔,但随即反应过来。

88年除了林春鸣不在宛州,其他几人都在宛州,自然也明白当时建市之后宛州作为千万人口地级市与宁波一道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获得了地方立法权,但是五年以来,好像宛州市人大似乎也从来没有行使过这方面的权力。

在就搬迁和移交的一些具体事务再进行了一番介绍和解释之后,几位书记都对目前的搬迁工作进展表示了认可。

他们也要求钟广标与沙正阳加快工作力度,必要时可以再从市委办和市府办乃至几个职能部门中抽调人员来开展此项工作,要给七厂二所的人一个印象,那就是宛州市委市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推进力度很大。

虽然被列为书记碰头会的具体议程,但是这种会议实际上是听取汇报为主,真正要让他们议出一个一二三来,想想也不可能。

既不了解,平时也没接触,怎么可能就能一下子做出决定?还不是主要靠听取情况汇报以及他们自身的经验来做出判断。

他们认可了这项工作,那么具体操作上沙正阳他们就可以秉承大义,按照他们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来拿出具体方略来推进了。

最后一项议程是研究国企解困和改制工作。

解困和改制是一体两面,不改制,解困就无从谈起,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解困问题,只有改制。

这项工作是由钟广标来汇报。

钟广标在这项工作上也很是花了一番工夫的,他本身就是国企出来的,对国企存在的各种弊端了如指掌,所以在探讨宛州几家国企存在的弊病痼疾时,也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听得林春鸣、冯士章和唐华、孟子辉等人也是叹息不止。

他们也不是对这些国企存在的问题不了解,但是这些问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为什么同样的企业,在私人手中就能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在国企体系内,就始终是苦苦挣扎?

“国有企业,如果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仍然沿袭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那就是必死无疑,而就目前来说,像我市的这几家市属国企,基本上都属于市场竞争性领域,如果不能在规模上做大以降低成本,在技术上突破领先,在营销模式创新,其结果就是破产,就目前的格局来说,它们也缺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条件,或者说付出代价会太大。”

“老钟,你的意思是这些企业都已经丧失了生机?”冯士章仍然不肯死心。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关键在于投入与产出是否对等。”钟广标耐心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