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六拱手道:“启禀皇上。漕帮帮主丁三脚上月病死。丁三脚虽出身草莽。然,此人一生心系江山社稷、黎民生计。嘉靖年间,他曾协助襄懋公胡宗宪在东南抗倭。当时戚家军、俞家军的粮草,全都是漕帮运送的;这三十年来,江南皇粮押解进京,亦全靠漕帮解送。臣特请皇上,追封丁三脚一官半职,以彰其功。”
丁三脚是贺六的老朋友。贺六二十多年前南下江南,调查通倭案时,与其结识。贺六心中敬佩丁三脚的无双忠义。替他在皇上面前,求个追封,也算是贺六对老朋友的悼念。
万历帝想了想,道:“嗯。朕听说过丁三脚这个人。他的确有功于朝廷。这样吧,朕追封他为河道巡防营指挥佥事。另命浙江布政使,亲自主持他的葬礼。”
贺六叩首道:“皇上圣明!臣代丁三脚全家,叩谢皇上恩典!”
万历帝朝着冯保使了个眼色。冯保道:“无事散朝。”
早朝散去,众臣出得承天殿,走向东华门。
张居正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幸好贺六眼疾手快,一把搀住了他。
贺六问:“张先生,你怎么了?”
张居正叹了口气:“刚才早朝站的时间久了,头有些发晕。老毛病了,不碍事的。”
贺六道:“要不,我派人去岭南找找李时珍先生,让他上京给您瞧瞧病?”
张居正苦笑一声:“风烛残年的人,即便吃再多灵丹妙药,也不能延寿。人的寿数,从生下来就定死了。唉,我也只能活一天,办好一天的差。”
贺六搀着张居正走向东华门,两个白发老臣,消失在了暮光之中。
承天殿早朝。
张居正出班,刚要开口奏事,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声。自万历元年开始,他辅政十年。朝廷诸事,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过度的劳累,已经吞噬了他的健康。
张公吐哺,天下归心。大明国力已经达到了鼎盛,张公却老了。
万历帝听到了张居正的咳嗽声,一脸关心的表情:“啊呀!张先生,朕对你说过多少次了。九州万方全在你的肩上担着呢!你一定要保重身体!不要多度的劳累。快,张鲸,给张先生赐座,再给他端一杯茶。”
张居正摇头:“皇上,承天殿早朝时饮茶不和礼制,臣不敢违礼呢?”
万历帝眼泪婆娑的说道:“唉!都说朕是万岁。能活一万年。朕真想把五十年阳寿,送给张先生!看到张先生为了国事劳累至此,朕心如刀绞啊!”
站在武将班中的贺六这两年来一直是旁观者清。他看破了万历帝演得这场戏。贺六比谁都清楚,万历帝现在最希望发生的事,就是张居正积劳成疾、驾鹤西游!
张居正顺了顺气,终于开始说正事:“皇上。李太后大寿,安南、琉球、朝鲜、草原诸部盟纷纷派出使者,来京朝贺。臣以为,礼部应将他们安排在四夷馆中,以礼待之。另外,杭州知府上报。在江南一带经商的西洋商人们听闻太后大寿,亦请求携带礼品,沿京杭运河北上,到京朝贺。”
如今大明国富民强,四海升平。永乐年间万国来朝的景象,已经重现。
万历帝道:“哦?西洋商人也请求上京朝贺?张先生,你觉得朝廷该答应他们的请求么?”
张居正道:“启禀皇上。西洋诸国,并不是大明藩属。且,那些要求上京贺寿的西洋商人,也不是友邦的官家正使,只算民间自发自愿罢了。臣以为,他们有这份心,已经算是难得了。可让杭州知府代朝廷,对他们口头褒奖。至于上京一事,不和朝廷礼制。就让他们免了吧。”
万历帝忙不迭的点头:“就按张先生说的办。”
内阁阁员申时行出班道:“启禀皇上,户部司库司郎中昨日禀告。太仓积银,久不见天日,有些银锭已受潮发霉。司库司请求皇上下旨,将受潮发霉的银锭,搬至宝泉局重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