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国母的象征,翠凤钗

许炎平曾言:大明最珍贵的发钗,名叫翠凤钗。它的价值,不是银两能够衡量的。因为翠凤钗,是大明国母的象征、母仪天下的标志!

太祖爷有佳丽三千,却独宠结发老妻马皇后。洪武元年,太祖爷命工部的数十名能工巧匠,日夜赶工,造出了翠凤钗。在册封皇后的典礼上,太祖爷亲自将翠凤钗戴在了马皇后的头上。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死。陪自己几十年刀光剑影走过来的女人离去了,太祖爷伤心欲绝,以泪洗面。他将这支翠凤钗作为对马皇后的哀思,留在了身边。据说,太祖爷每逢初一、十五,都要从一个楠木匣中拿出这支翠凤钗,悼念自己的老妻。

后来,这支翠凤钗传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大明皇后。成为了大明国母身份的象征。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正统帝被瓦剌人俘虏。瓦剌人将正统帝当成了人质,向大明无休止的索要赎金。

正统帝的结发妻子钱皇后,她把自己宫中的全部资财都当作赎金给了瓦剌使者。这其中,就包括象征国母身份的翠凤钗。

钱皇后每天悲哀地哭泣,祈求神灵保佑正统帝能回到大明,累了就地而卧,以致伤残了一条腿。终日哭泣,又哭瞎了一只眼睛。

后来,正统帝的弟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景泰帝。瓦剌人见正统帝没了价值,就将他放回了大明。

全无上的权力面前,兄弟之情显得脆弱不堪。正统帝一回京,便被景泰帝囚禁在南宫之中。

钱皇后与正统帝一起在南宫中度过了七年。夫妻二人相依为命,日子十分凄凉。为了能让自己的丈夫吃饱,钱皇后甚至不得不日日绣女红,送给看守南宫的太监们,让他们换钱,买些酒肉。

景泰八年,夺门之变。正统帝击败了自己的弟弟,复辟称帝。共过患难的夫妻,必是恩爱夫妻!正统帝将钱皇后视作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女人。

某日,正统帝想起,钱皇后当初为了凑足给瓦剌的赎金,竟然将翠凤钗都给了瓦剌使者。于是,他派出礼部左侍郎与瓦剌人协商。表示愿用二十万两白银,换回翠凤钗,送给自己的妻子。

瓦剌人不是不想赚这二十万两银子。实在是当年的赎金一到瓦剌境内,就被各部首领一窝蜂似的瓜分掉了。这支翠凤钗早就无影无踪。

至此,翠凤钗就像是传国玉玺一般,不知所踪。

翠凤钗,不仅仅是大明国母的象征。更是大明几代帝王夫妻之情的见证。

蓟镇边军是所有明军中,最擅长使用火器的军队。

五万训练有素的蓟镇边军手里,有长短火器近万支。再加上坚固的长城、精巧的空心敌台以及一位百战百胜的统帅戚继光。别说鞑靼人派出一万骑兵,就是派十万人来,照样是有来无回。

长城上,戚继光的袍泽弟兄们重新装填好弗朗机快炮、鸟嘴铳。黑洞洞的铳口、炮口直指长城西北的一万鞑靼骑兵。

鞑靼骑兵并没有发动进攻。

贺六问戚继光:“鞑靼人在等什么?”

戚继光的回答让贺六差点笑出了声:“等什么?等死!”

戚继光话音刚落,一个身着蒙古贵族盛装的女人,骑着一匹枣红骏马,单人单骑,离开了鞑靼骑兵阵中,直奔长城而来。

戚继光吩咐手下副将吴惟忠:“让弟兄们不要轻举妄动。放那女人到城下来。”

蒙古女人来到长城之下,用生硬的汉话大喊道:“我乃俺答汗正妃三娘子!我要见你们蓟州的统帅戚虎!”

无论是东南的倭寇,还是北方的草原蛮族,都称戚继光为“戚虎”。这是戚继光的敌人们,对他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畏。

戚继光吩咐吴惟忠:“去,把那女人带上来。”

不多时,吴惟忠将三娘子带到了戚继光、贺六面前。

吴惟忠引荐道:“这位就是我们蓟州的戚大帅,这位是京城里来的锦衣卫贺六爷。”

三娘子将自己的右手放在左胸上,朝着戚继光毕恭毕敬的举了个躬:“戚虎,久仰大名。请接受来自草原的敬意。”

戚继光笑道:“你是俺答汗的正妃三娘子?可有凭证?”

三娘子从怀中掏出一面古怪的令牌。这令牌两侧,坠着一些白色的毛皮。